《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
|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
|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
|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
“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此观点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 |
|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远航 |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
邓小平理论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不断解放而逐渐丰富完善起来的。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开始冲破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在
| A.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 B.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 C.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
| D.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会议期间多次表明:“如果同志们要为这种思想找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我可以接受,但是必须说明,这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经验教训的结晶,是很多同志的正确思想集合而成的”。由此,你可以推断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
| A.中共一大 | B.中共二大 | C.中共七大 | D.中共八大 |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②领导北伐战争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确定“三大政策”⑤颁布《临时约法》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