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张跃发的《近代文明史》记载,英国棉布的价格指数:1780年为100;1812年—1815年为32;1860年为13。导致英国这一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促进了毛纺织业发展,毛织品代替了棉制品 | 
| B.英国棉织业率先采用机器和工厂制,提高了棉布产量 | 
| C.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工人阶级购买力降低 | 
| D.工业革命提高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棉布成为低档商品 |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 
|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 
|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 
| C.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 
|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 
|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 
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 A.保护私有财产 | B.最早的成文法 | 
| C.注重形式规则 | D.保护贵族利益 |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 
|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