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祟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臣愚以为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走:逃跑
B.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数:屡次
C.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D.芝性亮直,不矜廉隅矜:夸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鲁阳山遇贼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此孝子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C.芝乃驰檄济南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D.因芝妻伯父董昭相如因持璧却立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司马芝为政有方的一项是( )
⑴母老,唯在诸君 ⑵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 ⑶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⑷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⑸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⑹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A.⑴⑵⑷ B.⑵⑶⑸ C.⑴⑷⑹ D.⑶⑸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司马芝避乱荆州,守母遇贼之事,表现了他非凡的品格,为下文写其为官事迹起到有力的铺垫和烘托作用。
B.司马芝任菅长时,征调郡主簿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刘节不从。司马芝便上书太守,列举刘节的罪状。太守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使刘节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C.司马芝任广平县令时,征虏将军刘勋给他写信,却不署姓名,多次嘱托他帮忙。鉴于刘勋的特殊身份,司马芝不得不听。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司马芝并没有因此获罪。
D.司马芝为人耿直,从不两面三刀。和别人谈话时,只要不同意,就当面指出,回去后也不会有微词。他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将一卷文言文阅读语段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⑶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酒,斟酒。
C.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嘱托。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享受,享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愀然②何为其然也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④托遗响于悲风

A.①和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哲理思考和对时光易逝的伤感。
B.苏子的回答,借用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由眼前的水与月联想开去,阐述了
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
C.作者善于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D.这是一篇有高度艺术技巧的散文赋,文中借用了汉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

阅读《兰亭集序》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兴:引起,发生 B.及其所之既倦倦:厌倦
C.或因寄所托因:因为 D.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不知道衰老即将要到来。
B.情随事迁,慨系之矣---------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就知道一切生死都是虚妄的。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对这部分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部分文字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语言作结,有无穷意趣。
B.第一段文字以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的伤痛。
C.第二段文字在上文基础上表明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否定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观点,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D.总观这部分文字,紧扣“死生”二字行文,表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吴奎,字长文,濰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仁宗深器之。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皇祐中,颇多灾异,奎极言其征曰:“水旱饥馑,此天道之不顺也。地震为患,大河横流,此地道之不顺也。邪曲害政,群小纷争,众情壅塞,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今天下皆谓之贤,陛下知之而不能进;天下皆谓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退。内宠骄恣,近习回挠,阴盛如此,宁不致大异乎?又十数年来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无实,或始是而终非,故群臣百姓,多不甚信,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臣愿谨守前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 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除端明殿学士,拜枢密副使。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帝顾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颇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选编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深器之器:器重
B.奎发孙宿恶宿:往日
C.奎状其过状:陈述
D.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竟:竟然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奎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②臣愿谨守前诏,或敢私挠,必加之罪 ③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 ④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 ⑤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 ⑥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祐年间发生了很多灾异事情,吴奎陈述了“天道”“地道”不顺及“人道”不和的现象,劝谏皇帝要进用贤能贬退无才。
B.吴奎代理开封知府时,处理事情敏捷,特别是对富豪孙氏侵占别人的财产一事的处理,更使他名声赫然。
C.宋神宗刚即位时,想召王安石到朝廷任职,在吴奎的极力劝谏反对之下,宋神宗没有重用王安石,只是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D.御史中丞王陶因毁谤宰相韩琦而被贬,吴奎也因支持王陶而受到牵连,但在司马光的劝谏下,皇帝还是把吴奎留在了中书省。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
译文:
(2)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
译文:
(3)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
译文:

文言文阅读(含课内文言翻译,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善心,宇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文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涕再拜受诏 涕:眼泪
B.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推:审问
C.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候:伺候
D.虽不满日,阙于宿卫阙:空缺

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3分)()
①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平常役使这些部门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古文翻译: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已適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闻:闻名,著名
B.乃短贾生曰短:指出……不足
C.为赋以吊屈原吊:凭吊
D.闻长沙卑湿    卑:低洼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生于是乃以为能      輮以为轮
B.乃征为廷尉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而问鬼神之本  弃甲曳兵而走
D.及列侯悉就国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用(/)给划线一段话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B.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C.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D.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就非常器重贾谊,担任廷尉后,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使贾谊得到汉文帝的征召。
B.贾谊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就主张更改各项法令,让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虽然文帝想提拨他,却也招来嫉妒。
C.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就干脆在面前摆上坐席让贾谊讲述。
D.文帝好长时间没见贾谊,自认为能超过他,交谈后感慨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翻译下面句子
⑴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河东凶亦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