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题。(共计22分)
余靖传二
朱 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óng)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仝。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
(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缄:闭口 |
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让:指派 |
C.各用一字为目目:纲领 |
D.犹留夏册不遣 遣:派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B.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C.乃自诣韶州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D.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余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②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
③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 ④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⑤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 ⑥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被贬至饶州任知州后,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上书为范仲淹辩护,因此都得罪当权者而遭到贬官。当时的贤士都为他们被贬出朝而惋惜,称他们为“四贤”。 |
B.庆历四年,朝廷派余靖以谏议大夫的名义带着十多个随从驰往居庸关的九十九泉,见到契丹的国主,并说服了他,从而替朝廷解除北部边境的危机。 |
C.余靖不仅能用契丹语说话,而且能用契丹语作诗。当他第二次出使契丹时,契丹人对他更加热情,契丹国主也大为高兴,但余靖却因此而被贬官。 |
D.茹孝标抓住余靖隐瞒曾受过刑罚而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事,让谏官钱子飞将余靖的案子上奏给仁宗,终使余靖在被贬龙图阁学士之后又被贬为将军分司。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2)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
(3)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解属文 属:写作 |
B.流宕忘反 反:返回 |
C.何能赞务 赞:赞扬 |
D.自非怀经抱质 自非:如果不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此事业,谔之力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B.朝闻其死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C.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樊哙侧其盾以撞 |
D.子孙辄嫁卖之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
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而嘉之” 都能从谏如流。 |
C.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 |
D.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2)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①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②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高牙大纛:指旗杆上装饰象牙的大将牙旗,亦代指高位者的仪仗。②桓圭衮冕:桓圭,公爵所执的玉制礼器。衮冕,帝王及诸侯大夫的礼服和礼帽。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易:轻率 |
B.世有令德,为时名卿令:美好 |
C.已擢高科、登显仕擢:选拔 |
D.勒之金石,播之声诗勒:雕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富贵而归故乡/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
B.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
C.以耀后世而垂无穷/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
D.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可谓社稷之臣矣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2) 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3)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原因是什么?用自己话简要概括
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①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②此不知人之祸也 |
B.①岂管仲之谓乎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C.①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②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
D.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②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德宗贞元十一年,春,二月)初,阳城自处士①征为谏议大夫,拜官不辞。未至京师,人皆想望风采,曰:“城必谏诤,死职下。”及至,诸谏官纷纷言事细碎,天子益厌苦之。而城方与二弟及客日夜痛饮,人莫能窥其际,皆以为虚得名耳。前进士河南韩愈作《争臣论》以讥之,城亦不以屑意。有欲造城而问者,城揣知其意,辄强与酒。客或时先醉仆席上,城或时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及陆贽②等坐贬,上怒未解,中外惴恐,以为罪且不测,无敢救者。城闻而起曰:“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杀无罪人。”即帅拾遗王仲舒、归登、右补阙熊执易、崔邠等守延英门,上疏论延龄奸佞,贽等无罪。上大怒,欲加城等罪。太子为之营救,上意乃解,令宰相谕遣之。于是金吾将军张万福闻谏官伏阁谏,趋往至延英门,大言贺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遂遍拜城与仲舒等,已而连呼“太平万岁!太平万岁!”万福,武人,年八十余,自此名重天下。时朝夕相延龄,阳城曰:“脱以延龄为相,城当取白麻坏之,恸哭于庭。”有李繁者,泌之子也,城尽疏延龄过恶,欲密论之,以繁故人子,使之缮写,繁径以告延龄。延龄先诣上,一一自解。疏入,上以为妄,不之省。秋七月丙寅朔,阳城改国子司业,坐③言裴延龄故也。
(贞元十四年,九月)太学生薛约师事司业阳城,坐言事,徙连州,城送之郊外。上以城党罪人,左迁城道州刺史。城治民如治家,州之赋税不登,观察使数加诮让,城自署其考曰:“抚字④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观察使遣判官督其赋,至州,城先自囚于狱。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候安否耳。”留一二日未去,城不复归。馆门外有故门扇横地,城昼夜坐卧其上,判官不自安,辞去。其后又遣他判官往按之,他判官载妻子中道逸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
[注]①[处士]未做官的士人。②[陆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两年后因反对由德宗所宠信的裴延龄掌管财赋,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③[坐]由……而获罪。④[抚字]抚育爱护。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欲造城而问者造:拜访 |
B.阳城自处士征为谏议大夫征:征召 |
C.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信:信任 |
D.脱以延龄为相脱:或许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阳城勇于劝谏的一组是()
①城必谏诤,死职下②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杀无罪人
③上疏论延龄奸佞,贽等无罪④上大怒,欲加城等罪
⑤城当取白麻坏之,恸哭于庭⑥左迁城道州刺史
A.②③⑤ | B.③④⑥ | C.①②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文意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唐德宗要罢免正直的陆贽、重用奸佞的裴延龄时,阳城不顾皇帝的盛怒,上疏论延龄奸佞、申明陆贽等人无罪,结果得罪了皇帝,为他最终被贬为国子司业埋下了伏笔。 |
B.阳城初征为谏议大夫时,因沉湎于酒而没有做好谏议工作,人们都认为阳城是虚得清名,韩愈因此写文章讥讽他。这是为后文写阳城为陆贽之事死谏作铺垫。 |
C.文章末段写了阳城的一件轶事,这件轶事写得生动有趣,细节描写尤为成功,如他自署考语“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富有戏剧性。 |
D.阳城任地方官时,州中的赋税收不上,观察使派判官他的任所道州督课税赋,他则先把自己关进了监狱。行文着墨不多,称许之意,则暗含其中。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为之营救,上意乃解,令宰相谕谴之。
(2)疏入,上以为妄,不之省。
(3)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候安否耳。”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君(袁枚)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