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市举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对于中国来说,既是百年圆梦的过程,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是一场文化盛会,为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交融提供了平台,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动力。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之所以能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经济原因。
⑵我们应该运用怎样的哲学思维,来正确看待“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交融”?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某校高一某班同学以“三农问题”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市政府召集二十多个委办局负责人,座谈“三农”问题,明确提出:各部门明确各自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工作重点。要转变“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切实关心农民疾苦;要注重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基础性工作,做到情况明、数字准。针对不同地区“三农”问题的不同特点,摸清农村真实情况,形成调研报告,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全市加以推广。
材料二 现在农民物质条件富裕了,但业余生活仍然很单调,赌博、迷信活动有所抬头;社会风气有待进一步净化,邻里纠纷时有发生;环境污染已向农村蔓延。
(1)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分)请你指出该市政府对各委办局的要求是如何体现这一基本原则的?(8分)
(2)请你运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6分)

(8分)每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齐聚北京,共议国家发展大计。有同学议论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你怎么看这位同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8分)某市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市政府的几十个部门和直属单位成为群众评议的对象。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市政府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对群众意见较大、满意率排在最后5位的5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分别作出免职、降职等处理决定。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表示:凡是人民群众满意率低的干部,一律不能过关。
问:材料中公民行使了什么权利?公民行使这一权利有什么意义?

2008年4月20日,《食品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截止到5月20日18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收到各方面意见11327件。纵观11327件意见建议,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召回制度等成为意见中的焦点。
7月28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食品安全法(草案)立法论证会。这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第一次立法论证会。参加立法论证会的代表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地方人大常委会有关同志、专家学者、企业联合会、食品行业协会、食品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有关人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的有关同志也参加了论证会。
请问:⑴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直接参与民主决策?(6分)
⑵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对公民有什么意义?(6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 “十二五”规划建议。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3年、2009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2003年
2009年
年均增长速度
GDP
13.58万亿元
25.73万亿元
10.8%
财政收入
2.17万亿元
5.13万亿元
2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元
13786元
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622元
4140元
6.8%

材料二: “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追求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奉献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经典著作之后,他本人却对《国富论》受到过度重视不喜反忧,因为他担心政府过分关注“国富”忽视“民福”而产生“不道德情操”。
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十二五”经济增长的“主旋律”将围绕包容性增长展开。这说明在“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实现社会公平,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
名词解释:包容性增长,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10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