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 A.魏源 | B.王韬 | C.宋教仁 | D.胡适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网上查找资料时找到了下面所示的世界地图,同学们在观察研究后,认为该地图的绘制最早是在()
| A.14世纪 | B.15世纪 | C.16世纪 | D.17世纪 |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东方的借鉴学习 | B.西方的殖民掠夺 |
| C.正常的文化交流 | D.封建主阶级衰落 |
《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谁的?()
| A.迪亚士 | B.哥伦布 | C.达•伽马 | D.麦哲伦 |
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
|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