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
厂家数 |
开工纱锭数 |
布机数 |
| 外商企业 |
16家 |
338960锭 |
1986台 |
| 华商企业 |
25家 |
484192锭 |
2016台 |
|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 B.外商在 华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
|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成功在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
|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
|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
|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该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动 |
|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
| C.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
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 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 B.调整国民经济 |
| 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 | D.深化经济改革 |
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 A.组织互助组 | B.进行公私合营 |
| C.建立人民公社 | D.开展反右倾运动 |
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出现了以“里根革命”等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在这次调整的措施中应包括()
| A.取消国有制经济 | B.削减公共开支 |
| C.加强政府干预 | D.发展“新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