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
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 |
C.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 | 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 |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 B.“天地为万物之本” |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
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人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
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
C.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
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
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之间的冲突 | B.农牧两种文明的碰撞 |
C.发展生产的需要 | D.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