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 句 容 叟   袁枚
舟过燕子矾,泊古寺,有叟训数僧。貌癯而古,须发堕落,高吟所作诗,齿缺不能音。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曰:“余非有道者,累于道者也。”询其姓,曰赵,句容人。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誓不娶,年十九,母亡。
慕茅山三洞为神仙居,绝欲得之,仡然从三人而行,裹粮趋洞所。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二人者秉烛继之。蝙蝠哑哑万数,如大片黑云来扑火,火灭。其一毒虺,长三四尺,狂走有声。三人苦畏,联衣带行山根,触顶碍眉,石乳雨下,讫不得住。又五六里,得坦穴,闻钟磬鸣,大喜奔之,石罅水所为。望如黑海,昏雾杳藐,波浪大作,不可穷也。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从原径返,行且卧,迷无所复。闻人声如天外呼者,则三人之戚友具麦饭纸钱号于洞口也。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
叟归,学茹气呼吸法,于三人中最为长年,卒衰废,与他老人同。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自悔空然慕道,几死穴中。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茹:吃。
B.二人者秉烛继之秉:持。
C.石乳雨下,讫不得住讫:竞,终。
D.(叟)于三人中最长年,卒衰废卒:死亡。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说老翁“累于道”的一项是                       (    )
①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  ②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
③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            ④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
⑤叟归,学茹气呼吸法                    ⑥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凡夫俗子为之向往并付诸行动,然而最终结果往往是水中捞月,枉费心血。本文中的句容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B.老翁面貌清癯古朴,正在古寺中训导几个年轻的僧人,似和传说中得道真人十分相似,然而答复却出人意料,他是“累于道者也”,文意顿显跌宕,勾起下面一段对老翁年轻时寻仙探洞经历的描述。
C.对老翁年轻时求仙探洞的一段经历的描述,起伏曲折,令人回味。起先是年轻人的血性壮勇,接着是遇险而不顾,有了“苦畏”心理仍然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后来“闻钟磐鸣”却与神仙失之交臂,充满失望和后悔地出得洞来。这一段经历没有幸运只有辛酸。
D.结尾处写老翁求仙不成,终于“衰废”,与凡人无异,又因不名一钱,只得“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绾合自然。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3分)
译文:                                                                               
(2)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3分)
译文:                                                                          
(3)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4分)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管仲论[宋]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 开方①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②,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③。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 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晋)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④之虐,不如孝公⑤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岳麓书社,有删改)
【注】①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 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 内乱。②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 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③少正卯:春秋时鲁国人。④灵公:晋灵公,晋文公之孙。⑤ 孝公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桓公,霸诸侯,攘夷秋 相:辅佐
B.其祸蔓延,简公 讫:至,到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桓公之手足耶 絷:拴,系,捆住
D.而又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逆:违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彼固乱人国者,顾用之者,桓公也 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B.①仲之疾也,公问相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
C.①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D.①夫国一人兴,以一人亡②作《师说》贻之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B.文章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实 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并批评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自代为“不知本”。
C.针对管仲临死前不荐贤者的举动,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没有像史鰌进蘧伯玉,萧何举曹参那样推举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D.苏洵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管仲这位历史人物,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只是评判管仲的过失,揭示管仲的真面目。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B.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C.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D.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让者,颎川人;赵忠者,安平人也。少皆给事中,桓帝时为小黄门。忠以与诛梁冀功封都乡侯。延熹八年,黜为关内侯,食本县租千斛。
灵帝时,让、忠并迁中常侍,封列侯,与曹节、王甫等相为表里。节死后,忠领西园。让有监奴任家事,交通货赂,威形喧赫。扶风人孟佗,资产饶赡,与奴朋结,倾谒馈问,无所遗爱。奴咸德之,问佗曰:“君何所欲?力能办也。”曰:“吾望汝曹为我一拜耳。”时宾客求谒让者,车恒数百千两,佗时诣让,后至,不得进,监奴乃率诸仓头迎拜于路,遂共轝车入门。宾客咸惊,谓佗善于让,皆争以珍玩赂之。佗分以遗让,让大喜,遂以佗为凉州刺史。
明年,南宫灾。让、忠等说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因强折贱买,十分雇一,因复货之于宦官。复不为即受,材木遂至腐积,宫室连年不成。刺史、太守复增私调,百姓呼嗟。凡诏所征求,皆令西园驺密约敕,号曰“中使”。恐动州郡,多受赇赂。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
时,钜鹿太守河内司马直新除,以有清名,减责三百万。直被诏,怅然曰:“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时求。吾不忍也。”辞疾,不听,上书极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即吞药自杀。书奏,帝为暂绝修宫钱。
六年,帝崩。中军校尉袁绍说大将军何进,令诛中官以悦天下。谋泄,让、忠等因进入省,遂共杀进。而绍勒兵斩忠,捕宦官无少长悉斩之。让等数十人劫质天子走河上。追急,让等悲哭辞曰:“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皆投河而死。
(节选自《后汉书·宦者列传》)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有监奴任家事典:依法令
B.交通货赂,威形喧赫交通:结交
C.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谐价:商定价格
D.而反割剥百姓,以时求称:符合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让大喜,遂佗为凉州刺史 ②让、忠等说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修宫室
B.①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强折贱买②复货之于宦官
C.①奴咸德,问佗曰 ②上书极陈当世
D.①书奏,帝暂绝修宫钱 ②天行有常,不尧存,不为桀亡

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让、赵忠加官进爵之后,与曹节、王甫等人互相勾结;曹节死后,赵忠更是进一步掌握了西园大权。
B.孟佗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倾尽家产结交张让的家奴,最终得到机会攀附张让,通过贿赂获得了刺史之职。
C.张让等人蛊惑君王增收税赋修建受灾的南宫,各级官员趁机谋取私利,百姓怨声载道,朝中卖官之风盛行。
D.袁绍为安抚天下,劝说何进清除宦官,张让、赵忠利用何进外出的机会杀死了他;后来张让劫持献帝欲自保,最终事败身死。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
译文:
②辞疾,不听,上书极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
译文: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 生 于 书 未 尝 苟 且 或 答 人 简 札 少 不 当 意 必 再 三 易 之 不 厌 故 愈 老 而 愈 益 精 妙

A.平 生 于 书 /未 尝 苟 且/或 答 人/简 札 少 不 当 意 /必 再 三/易 之 不 厌/故 愈 老 而 愈 益 精 妙。
B.平 生 于 书 /未尝 苟/且 或 答 人/简 札 少 不 当 /意 必 再 三 易 之 /不 厌 故/愈 老 而 愈 益 精 妙。
C.平 生 于 书/未 尝 苟 且/或 答 人 简 札/少 不 当 意/必 再 三 易 之/不 厌/故 愈 老 而 愈 益 精 妙。
D.平 生 于 书 /未 尝 苟/且 或 答 人 简 札/少 不 当 意/必 再 三/易 之 不 厌 故 /愈 老 而 愈 益 精 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览其说而是之是:对的
B.今以斤斧童其山童: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
C.及洼田竭竭:干涸
D.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习:熟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其下水也缓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C.高田犹受其浸溉其无知,悲不几时
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B.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C.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D.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分风水,还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
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忧”的是不许开山种植辅助稻米的不足,容易惹出事故。
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

⑵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

⑶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论盛孝章书①
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②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之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③,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注]①本文是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曹操时为汉相),时原为吴郡太守的盛孝章已被孙策囚禁于狱四年,曹操接受了孔融的举荐,征章为骑都尉。
②朱穆绝交:指反汉朱穆作《绝交论》。表示和世俗绝交。
③道里:指长途。里,古制一百八十丈为一里,这里言其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零落尽殆:几乎,差不多
B.单独立孑:孤单,孤独
C.公诚能一介之使驰:奔驰
D.则孝章可致,友道可矣弘:光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五十之年,忽已至积土成山,风雨兴
B.其人困孙氏州司临门,急星火
C.昭王筑台尊郭隗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息相吹也
D.临溺王不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融与盛孝章友善,忧其不能免祸,于是给曹操写信,希望曹操像历史上一些能够重用贤才的人物一样,对盛孝章加以援引。
B.如果不救盛孝章,那么孔融的祖父就不会再说他有益友,并且朱穆将会与他绝交。
C.孔融认为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赞赏赞美的人。
D.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之骨”的史实,是为了说明纵然盛孝章不是绝顶人才,但招致他可以收取好贤的名望,贤人必将接踵而至。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A.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B.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C.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D.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禁/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⑵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⑶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7处)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呜呼余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
(选自韩愈《游箴》有改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