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另一端系着绳套B、C(用来连接弹簧测力计)。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
⑴在实验中,如果只将细绳换成橡皮筋,其它步骤没有改变,那么实验结果_________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⑵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控制变量法
C.等效替代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实验室新进了一批低电阻的电磁螺线管,已知螺线管使用的金属丝电阻率
。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试验来测算螺线管使用的金属丝长度。他们选择了多用电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导线和学生电源等。
(1)他们使用多用电表粗测金属丝的电阻,操作过程分以下三个步骤:(请填写第②步操作)
①将红、黑表笔分别插入多用电表的"+"、"-"插孔;选择电阻档"×1";
②;
③把红黑表笔分别与螺线管金属丝的两端相接,多用表的示数如图所示。
(2)根据多用电表示数,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并在实验中获得较大的电压调节范围,应从图(
)的
、
、
、
四个电路中选择电路来测量金属丝电阻;
(3)他们使用千分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金属丝的直径为
;
(4)根据多用电表测得的金属丝电阻值,可估算出绕制这个螺线管所用金属丝的长度约为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他们正确连接电路,接通电源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电流表始终无示数。请设计一种方案,利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并写出判断依据。(只需写出简要步骤)
(1)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时,除了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之外,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_.
A.游标卡尺 B.秒表 C.坐标纸 D.天平 E.弹簧秤 F.重垂线
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滑下
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C.斜槽轨道末端可以不水平
D.要使描出的轨迹更好地反映真实运动,记录的点应适当多一些
E.为了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应该用一条曲线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
(2)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测电源电动势
及电阻
和
阻值。实验器材有:待测电源
(不计内阻),待测电阻
,待测电阻
, 电压表
(量程为
,内阻很大),电阻箱
单刀单掷开关
,单刀双掷开关
,导线若干。
①先测电阻
的阻值。请将甲同学的操作补充完整:闭合
,将
切换到
,调节电阻箱,读出其示数
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
, 保持电阻箱示数不变,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则电阻
的表达式为
=。
②甲同学已经测得电阻
,继续测电源电动势E和电阻
的阻值。该同学的做法是:闭合
,将
切换到
,多次调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阻箱示数
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U,由测得的数据,绘出了如图所示的
图线,则电源电动势
=V ,电阻
=Ω。
③利用甲同学设计的电路和测得的电阻
,乙同学测电源电动势
和电阻
的阻值的做法是:闭合
,将
切换到
,多次调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阻箱示数
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
,由测得的数据,绘出于相应的
图线,根据图线得到电源电动势
和电阻
。这种做法与甲同学的做法比较,由于电压表测得的数据范围(选填"较大"、"较小"或"相同" ) ,所以同学的做法更恰当些。
(1)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用导线
、
、
、
、
、
、
和
按题图所示方式连接电路,电路中所有元器件都完好,且电压表和电流表已调零.闭合开关后;
①若电压表的示数为
,电流表的的示数为零,小灯泡不亮,则断路的导线为;
②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电流表的示数为
,小灯泡亮,则断路的导线为;
③若反复调节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亮度发生变化,但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不能调为零,则断路的导线为.
(2)建造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高将长百米、重千余吨的钢梁从江水中吊起、施工时采用了将钢梁与水面成一定倾角出水的起吊方案,为了探究该方案的合理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两个模拟实验.研究将钢板从水下水平拉出(实验1)和以一定倾角拉出
(实验2)的过程中总拉力的变化情况.
①必要的实验器材有:钢板、细绳、水盆、水、支架、刻度尺、计时器和等.
②根据实验曲线(图3),实验2中的最大总拉力比实验1中的最大总拉力降低了.
③根据分子动理论,实验1中最大总拉力明显增大的原因是.
④可能导致测量拉力的实验误差的原因有:读数不准、钢板有油污、等等(答出两个即可)
(1)一种游标卡尺,它的游标尺上有 个小的等分刻度,总长度为 。用它测量某物体长度,卡尺示数如图所示,则该物体的长度是 。
(2)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
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他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时点,在这点下标明
,第六个点下标明
,第十一个点下标明
,第十六个点下标明
,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
。测量时发现
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
长为
,
长为
,
长为
,则打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
,AB的距离应为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在"练习使用示波器"实验中,某同学将衰减调节旋钮置于最右边的" ∞ "挡,扫描范围旋钮置于"外X"挡,"x输入"与"地"之间未接信号输入电压,他在示波器荧光屏上看到的图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利用单摆验证小球平抛运动规律,设计方案如图(
)所示,在悬点
正下方有水平放置的炽热的电热丝
,当悬线摆至电热丝处时能轻易被烧断;
为水平木板,已知悬线长为
,悬点到木板的距离
=
(
>
)。
(1)电热丝
必须放在悬点正下方的理由是:。
(2)将小球向左拉起后自由释放,最后小球落到木板上的
点,
=
,则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改变释放小球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小球落点与
点的水平距离
将随之改变,经多次实验,以
为纵坐标、
为横坐标,得到如图(
)所示图像。则当
=30°时,
为
;若悬线长
=1.0
,悬点到木板间的距离
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