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
|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
|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
|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
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人继统之法不合尊尊之义其祭法又无远弥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由此可见()
| A.商朝实行“授民授疆土”的政策 |
| B.西周“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 C.商朝“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
| D.西周“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矣” |
1831年9月的英国《贫民卫报》评论说:“不过据说这些中等人,即由这项措施授予立法权之人,较乐于听取我们对正义的呼吁——别这样想,可不是吗——他们会容忍我们哪怕只是提到普选权吗?——而财产,那是你们所没有的,不正是他们全部的思想和愿望所寄托的枢纽吗?”据此判断,报纸的评论认为
| A.工业资产阶级是改革的受益者 | B.贫民获得财产就能获得普选权 |
| C.“正义的呼吁”最终毫无作用 | D.经济地位与阶级立场毫无关联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以前的欧洲几乎一直是今日所谓的不发达地区。西欧诸民族地处边缘地带,从那里窥视内地。……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
| C.工业文明的兴起与扩展 |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
1790年,汉密尔顿指出:“宪法授予政府制定所必须的一切适用应当法律之权,故只要宪法没有特别禁止者均不违宪。”这一言论在当时
| A.有利于加强联邦权力 | B.是对州权主义的维护 |
| C.完善了三权分立原则 | D.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
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说:“有很多人是慵懒和怯懦的,甚至当自然早已使他们摆脱外界的引导后,他们仍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中,这就是别人何以那么轻易地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这段话旨在宣扬
| A.人文主义 | B.平等主义 | C.自由主义 | D.理性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