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 B.中华民国的成立 | C.《临时约法》的颁布 | D.清帝下诏退位 |
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时,同学们对一幅“三教合一”的图案(下图)产生了浓厚兴趣。图案中三人共一个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如图)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 A.“三教”应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
| B.三人一个鼻子说明三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 |
| C.“三教”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道教、儒学 |
| 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的思想批判 |
“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该诗反映了()
|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 B.朱熹的“理学” |
| C.王阳明的“心学” | D.王夫之的“理在气中” |
下图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思想共同之处叙述错误的是( ) 
| A.都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
| 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 |
| C.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
| D.都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政治史》中写道:“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先秦诸子中,只有……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文中省略部分的思想流派应该是( )
| A.儒家 | B.道家 |
| C.墨家 | D.法家 |
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道家、法家 | B.法家、墨家 |
| C.儒家、法家 | D.道家、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