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逍遥游》片段,完成下面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
(2)六月息________________
(3)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________________
(5)控于地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 B.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
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就是因为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题3分)
悯獐
【清】侯方域
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侯子曰:“獐可驯乎?” 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然。” 营室而授獐焉。王仲凫闻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 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①,而小而骏者韩子卢之裔②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 仲凫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吾将导獐而见之二氏,侵假③而共牢以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 侯子曰:“虽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仲凫默然不应。
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视二氏之貌,且翦翦④焉适矣。”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索矣。视二犬之情,且煦煦⑤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 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饵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 西旅氏: 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 獒: 猛犬。② 韩子卢:猎犬名。裔:后代。③ 侵假: 逐渐。④ 翁翁: 和睦的样子。⑤ 煦煦: 和悦的样子。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过:拜访 |
B.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审:审察 |
C.吾废吾索矣废:去除 |
D.所以饵童子也饵:迷惑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侯子对凶犬害獐有所警惕的一组是
①獐可驯乎②是皆有欲于獐,奈何
③又且不知吾二犬④子曷使童子守之
⑤而犹授獐以索⑥亦将有灾焉
A.①③⑥ | B.①②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子建造兽圈接受了别人送的一只獐子,后来又把它转送给王仲凫。 |
B.王仲凫认为侯子不善于驯养獐子,他打算让獐子和他的两只凶犬成为朋友。 |
C.两只凶大假意亲近獐子,使主人和獐子失去戒心,然后伺机咬死了獐子。 |
D.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意在告诫人们.对于凶犬不可丧失警惕,谨防被咬。 |
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词解释(5分,每空1分)
(1)控于地而已矣控: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
(3)枪榆枋而止枪:
(4)孤苦零丁,至于成立成立:
(5)不矜名节矜:
课外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见道傍有禳田①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②满篝③,污邪④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禳田:为田求福禳。②瓯窭:高地狭小之区。③篝:笼。④污邪:地势低下的田地。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使诸侯数:屡次 |
B.于是乃朝诸县令长朝:朝拜 |
C.赍金百斤赍:赠送 |
D.冠缨索绝索:绳子 |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淳于髡说之以隐曰②笑岂有说乎
③髡辞而行④夜引兵而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淳于髡人生得矮小而胸有奇才,以博学、滑稽、善辩著称。他两次巧谏齐威王,解除了国难。 |
B.淳于髡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之中,表现了过人的胆识和才智。 |
C.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为,这一点也是值得称道的。 |
D.齐威王善于用人,淳于髡敢于直谏,良臣遇明君,统治才能巩固。 |
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9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课内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请”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请以剑舞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王按剑而跽曰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头发上指 | B.此亡秦之续耳 |
C.拔剑撞而破之 | D.沛公今事有急 |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 |
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是《史记》的艺术特点之一,请结合选文的第二段简要概述人物之间的矛盾争端,并说说反映了矛盾双方(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人。第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用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测款识,闻一妙品,虽捐千金不惜。
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部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雕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既归老,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雅善画,自作《山庄图》,为世宝。传写人物尤精,识者以为顾恺之、张僧繇之亚。襟度超轶,名士交誉之,黄庭坚谓其风流不减古人,然因画为累,故世但以艺传云。
(节选自《宋史·文苑六·李公麟传》)
李伯时,宋人人物第一。专师吴生照映前古者也。画马师韩幹,不为著色,独用澄心堂纸为之。惟临摹古画用绢素著色,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倒。作天王像全法吴生。士人高仲常专师伯时,彷佛乱真。至南渡吴兴僧梵隆亦师伯时,但人物多作出水纹,稍乏神气,若画马则全不能也。伯时暮年作画苍古,字亦老成。余尝见《徐神翁像》,笔墨草草,神气炯然。上有二绝句,亦老笔所书,甚佳。又见伯时摹韩幹《三马》,神骏突出缣素,今在杭州人家,使韩幹复生亦恐不能尽也。
(节选自元代汤垕《画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陆佃荐用:因为 |
B.虽捐千金不惜捐:舍弃 |
C.专师吴生照映前古者也照映:照耀映射 |
D.神骏突出缣素突出:突然出现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画马则全不能也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 |
B.①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C.①以龙蚓鸟鱼为文②以其无礼于晋 |
D.①独用澄心堂纸为之②衡常思图身之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公麟好古博学且精通诗歌他古文字学造诣深厚,精于鉴别古器物,而且是个被誉称为北宋朝人物画家第一大家,他作画题材广泛,但最擅长的还是人物画。 |
B.李公麟有一次考定了朝廷得到的一枚玉玺,虽说京官们对玉玺来源众说纷纭,但他最后一锤定音地确认为李斯刻制的秦王之玺,可见他的确是个古玩鉴赏家。 |
C.李公麟在元符三年因病而退休,隐居龙眠山肆情于山水自然风光,但他退隐后生活并不寂寞,因为他能襟怀洒脱地作画自娱,且被当时的许多名士交口称赞。 |
D.李公麟作为一个杰出的画家,有自己的师承渊源,他画人物向唐代吴道子学习,画马向唐代的韩幹学习,晚年仍不停学习,常临摹高仲常和吴兴僧人凡隆作品。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庭坚谓其风流不减古人,然因画为累,故世但以艺传云。
(2)伯时暮年作画苍古,字亦老成,余尝见《徐神翁像》,笔墨草草,神气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