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题。
背 景
朱以撒
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飞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的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的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鸟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就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匆坠落,漆黑的天幕为之生动片刻,当鸟群从晴朗的天幕消失,它成了我们不再仰望的理由。
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信子像微小的闪电巡回;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刹那就贴在小腿上。田埂上行,野蔓绊着,冷不防跌入泥水。田野终须由农民治理,田野只能生长庄稼,还有农耕人家,它们是土地上紧密相依的几个部分――我们认识了庄稼的颜色,也就认识了这些生长元素。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空间的历程是这么重要,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地面上都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不再需要犁耙的田野,不再需要与泥水打交道的人。似乎在一夜之间站到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
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这些细节规范着一个村子和另一个村子的区别。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热闹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麾下万千子民。村子里总是要有些生人才有比照,他们带着陌生的气味进来,让无数的眼光打量,服饰、发型及至说话声调,都成为话题。龙眼树一年年的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
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文章第二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斑鸠”、“鹞子”及更多的野鸟,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田野里想念田野”一句中,两个“田野”的含义有何不同?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体现在词语运用生动细腻,修辞手法运用形象贴切等诸多方面。试举两例从不同角度加以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庄周的燕子
格 致
①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以免受伤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②庄周先生说到这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怒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笔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几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③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④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它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⑤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你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被感动,像从人海中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就差不能同燕子握手拥抱。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做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的私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地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也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燕子巧妙地遁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⑥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其一,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的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其二,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⑦是有人将燕子比作剪刀的,这是就外形说的,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它一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选自《从容起舞:我的人生笔记》,格致获得2008年第三届冰心散文奖)本文主要写的是燕子,题目却是“庄周的燕子”,联系全文,从行文和主旨角度分析其原因。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中“大智慧”的具体内容。
结合第二自然段,理解“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空白”这句话的含意?
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分析文中加点的“伎俩”“狡诈”表达的情味和效果。
答:
(2)怎样理解“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这句话的内涵?
答:
一朵早醒的桃花
(1)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
(2)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裸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的角落,卑怯而孤寂。
(3)我想念一朵小花。
(4)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的颜色将我照亮。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5)那时天空正阴郁。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6)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它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这寥落的小院,看满院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越过萧索的棚栏,投向那冥漠的茫茫天宇。
(7)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轻、太微弱了。
(8)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9)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生命。
(10)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昏梦的枝条和上下的根须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流淌,聚成苞蕾,又有一朵开了,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这些追随者,摹仿它的颜色和姿态,拥有和分享着春天。
(11)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四处张扬。于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围绕它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密的销魂的诉说。
(12)观赏者们群集而至,他们从灰袍中伸出头来,赞美说:这些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觉者,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香啊!
(13)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那个位置。那朵站得最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煊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曾经被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
(14)在这世界的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自己也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
(15)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
1、在第四段至第九段中找出最能概括“早醒的桃花”形象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2、“早醒的桃花”的“早醒”有什么意义:请从三方面来回答。
3、“早醒的桃花”和“孤独”表现在哪里?
答:
4、天空和白扬为什么“冰冷地斜睨”早醒的桃花?“毫不羞怯”表现了桃花怎样的精神?
答:
6、文中多次写到了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二段的作用是
(2)第五段的作用是
(3)第六段写桃花“张开纯真的眼睛”看外界,视觉是怎样变化的?
答:
7、作者表面写早醒的桃花,实际上是要表达一种什么感情?(“早醒的桃花”象征什么?)
答:表达了作者对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60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中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采,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也似乎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古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了,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写于1982年5月)
57.面对瀑布似的紫藤萝,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筛选原文作答)
答:作者的感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简要回答:②至⑥段突出了紫藤萝怎样的特点?在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紫藤萝瀑布“也在我心中缓缓流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简要概括第⑧段的内容,并指出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突出作者惊奇的心情,结尾突出作者喜悦的情绪,在结构上首尾照应。 |
B.②至⑥段从色彩、形态、情态等角度对紫藤萝进行描绘,形象生动。 |
C.②至⑥段描绘紫藤萝,先写局部,后写整体,行文顺序清楚。 |
D.②至⑥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文采。 |
E.本文借紫藤萝的不幸抒发人生感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40题。
分而食之(节选)
聚而食之的场合,大概有三种,一种是家庭之聚,一种伙食团之聚,一种是宴会之聚。不论哪一种,都同样地不卫生。岂止不卫生而已,而且成了专门制造疾病的细菌传染工厂。有些卫道的酱瓜之士,一听说不卫生,马上热血沸腾,号曰:“洋大人抱着接吻就卫生啦?他们火车站也抱,飞机场也抱,马路上也抱,怎么不传染呀!偏偏中国人骨肉团聚在一个饭桌上,不过共喝一碗汤,共吃一盘菜,就不卫生啦?”呜呼,接吻有它特定的对象,。而且往往只不过一阵子,过了那股热乎劲,也就自动收山。聚而食之,却是每天三顿,病河永浴,白头偕老者也。夫家庭之聚,吃吃亲人的口水,或许没啥了不起。但是伙食团之取,或宴会之聚,去吃那些毫不相关、甚至陌生人的口水,就实在有些于心不甘。如果有病菌的话,顺着口水,倒灌入汤菜,然后再倒灌入自己尊肚,一旦躺到床上哼哼唧唧,小鬼敲门捉拿,还不知道该病是怎么弄到身上的,见了阎王报到填表时,连笔都难下。
四十年代,中国跟大日本帝国作战时期,很多学堂迁到后方,家在沦陷区的学生老爷,*着教育部的贷金,维持残生。举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堂为例吧,八人一桌,四菜一汤,几乎用最精密的食油探测器都探测不出啥油水来。偶尔有盘花生米,立刻天下轰动,便约法二章:“只准骑马,不准坐轿。”骑马者,只能夹一粒;坐轿者,筷子平放,划地而起,一下子就是三五粒。嗟夫,一盘能有几个三五粒耶。这种往事,现在回忆起来,固余味无穷,但当时却是高级知识分子,在聚而食之压力不被逼出来的嘉言懿行。
柏杨先生不幸或有幸,曾参加过一个大伙食团,跟抗战时的学生老爷一样,见饭愁的镜头,再度重演——不过经常却是都有几块肉的,而奋斗的目标也就那几块肉。嗟夫,在聚而食之的战场上,最可怕的有三种人物,一日“菜狼”,一日“菜虎”,一日“菜端”——菜端最最高竿,英雄好汉把菜盘索性端到自己御而之前,别人多看一眼,他的鼻子都能冒出烈火。幸好“菜端”动物,属于稀世之宝,不容易碰见。最常碰见的是“菜狼”、“菜虎”。这类朋友的精彩表演,跟知识程度无关。柏老曾一度跟一位大学堂教习一桌,从第一顿开始,菜刚拿到台面上,他阁下就两眼发直,筷子在其尊手中转动如飞,抽冷子就把埋伏在萝卜深处的一块肉丁发掘出来。大家刚要惊呼,第一块“咕噜”一声,早下了肚,第二块已祭到半空中矣。三下五除二,饭才吃了几口,菜已全光。大家这才发现,大势不好,正跟虎狼之辈,面面相对。
呜呼,害不害臊?当然不害臊。一个人的热量如果低过于两千三百卡路里。就不会害臊;如果低过于一千五百卡路里,连羞耻之心都没有啦;如果低过八百卡路里,那就要杀人放火,社会秩序都无法维持。我们似乎还没有低到连羞耻之心都没有的程度,所以最后协议,改为分而食之,逐块分开肉,再逐个分开萝卜。于是圣玛利亚的奇迹出现,该大学堂教习忽然间文明万状,也不瞪眼啦,也不猛抢啦,平常菜都不够吃的,也够吃啦,而且还有剩的,总是留一块肉或半块肉到下顿没有肉的晚饭时吃。
不仅伙食团的聚而食之有这种奇观,纵然家庭中的聚而食之,也有这种奇观。兵强马壮的大哥大姐,往往先下手为强,对准一道好菜,立刻风卷残云,有些还身怀绝技,只要往火锅里一搅,就能把精华全部夹住,弱小民族的小弟小妹,抗议的抗议,嚎叫的嚎叫,气壮山河,声震屋瓦。老爹老娘则拉着嗓门吆喝,一会教训小子不准在盘子里连夹两次,一会告诫丫头不要在锅子里翻江倒海找虾仁,一会安抚小弟小妹要学“孔三岁,能让梨”——可是孔融先生让了大梨,还有小梨,小弟小妹让了那个鱼头,就再没有鱼头矣。于是大的喊,小的跳,老的擂桌子。
聚而食之完全*礼让来维持,只能律己,不能律人,律人就必然发生冷战热战各种混战,不但伤感情,简直伤理智。而单方面的律己,也不能持久。必须把礼让变为有形式可遵循的条规,才算秩序,不能全*内省工夫。聚分虽是小事,便它每天三次再现,长年累月,影响中国人的性格行为却太大啦。只有改弦易辙才能帮助我们逐渐恢复坦荡的胸襟,至少可以使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先行在吃相上,成为真正的礼义之邦。
37.根据文意解释最后一段加点的两个词语的含义。
①内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怎样做才算改弦易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作者反对将“洋人的接吻”和“中国人的聚而食之”相提并论的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结合全文分析“聚而食之”的害处有哪几点?分别举出哪些事例?论证方法有哪些?
答:①“聚而食之”的害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举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下列对这篇杂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预防“非典”的今天,它的论述确实值得恪守传统就餐习惯的人们深思;但真正付诸实践尚有很大难度。 |
B.第三段对“菜狼”“菜虎”和“菜端”的描绘十分精采,所采用的笔法也不尽相同。“菜狼”和“菜虎”采用了繁笔,相对而言,“菜端”采用的是简笔。 |
C.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且说理深刻,主要是作者采用了反语、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
D.文章对孔融三岁让梨的事例作了独到分析:让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让,一旦让完无梨可吃,恐怕也不会有这千古佳话的流传,其见解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
E.作者集中“火力”猛烈抨击“聚而食之”;“分而食之”的主张因此呼之欲出,其好处列需再费笔墨论证,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作文时借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
1904年,遵照清政府《奏定中学堂章程》,独立设科的“语文”①含“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更要注重“文义”、“文法”及“作文”,还要修习楷书、行书、小篆,语文教育的形态一开始就有点简装版“国学”的味道。此时文学能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的大背景里颇为诡异地升帐登场,是一个“醉心欧化”的结果。
“五四”时期改国文为国语时的“语文”②,与民族国家建立有关。当时的课程标准既包含了在语文教学中求得民族认同、开启民智的需要,也包含了新文学起步之初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这时的中学教科书,流行采取社会问题设置单元。“读经”已经废除,语文教学则以新“经”出现以让学生赶上前行的时代。这种“语文”理念在宏大的叙事氛围中承载了大多的“非语文”因素,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语言训练并未得到科学的体现。国人以学说为高、以求道为能,以工艺为末技的思想造成语文课程不断与经学、与政治争地位,语文课倒向知识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专重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学的能力没得到适量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
建国初期,曾把“语文”③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前者是一门科学,后者是一门艺术。可惜的是,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汉语课同样存在问题,教学语法体系固然完备,却忽略了学生“能力养成”。文学课和汉语课也没能很好结合。
也有人认为,一旦引入语法,语文课就变成外语课了。的确,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背诵下来就行,学生可以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不过需要注意,和“外语教学”相对应的词,除了“文学教学”,只要换一个序列,也可以是“母语教学”。这就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识字缀文、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毕竟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而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
一个民族需要文学,也需要文学教育,面对当下中学语文“文学性失落”的弊病,应当如何解决?在语文课程新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调和一样容易导致语文自身的纠缠。这个问题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思考、对待和解决。
25.文中加了序号的“语文”,特征是否相同?(1分)
①和②__,①和③___,②和③____。
26.根据文意,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对“语文教育”、“文学教育”的定义。(4分)
语文教育是_____;文学教育是_____。
27.文章结尾说“这个问题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思考、对待和解决”,请你推想并简明表述出最接近作者的解决主张。(3分)
作者认为_________。
28.根据文意,选出下列推断中恰当的一项,并将错误的推断修改正确。(4分)
A.晚清时期的文化环境,尽管“国学”盛行,但西方文化已在产生影响。 |
B.“五四”时期语文特征的形成,既有政治、社会原因,也有文学因素。 |
C.推重学习和宗教,轻视工艺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五四”时期的语文。 |
D.文学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不用分析结构语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