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以下这段有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叙述中,有六处知识性错误,请你慧眼识别,完成考题要求:10分。(答对五个就得满分。)
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文明古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西周时候,为了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实行了王位世袭制,将子弟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为了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实行了以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特点的宗法制。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封建帝王,他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使国家走向“大一统”;他在中央设置了“三公”,其中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为了加强和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实行了中书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且对今天仍产生影响。明朝初年,明成祖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永远废除了丞相制度,但造成了政务繁杂的局面。清代雍正帝时设立了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其职责主要是拟定圣旨,掌握朝廷决策权。

错误所在
正确内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归纳上述材料体现的基本原则或者精神。
(2)分析上述原则或者精神的重要意义。

(14分)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是什么? (2分)
(2)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政治发展有何积极影响?(8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哲学的原则是)“人必须从他自己去找他的天职、他的目的、世界的最终目的、真理、自在自为的东西,必须通过他自己而达到真理。这就意识复归于自己。”
——黑格尔
材料二

材料三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瑕日修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摘自《孟子·梁惠王上》
由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反对中世纪的思想禁锢而肯定每个人都有自由地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的权利,都有自由地怀疑、探索和思考的权利,因而就有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诞生;由于反对中世纪教会权利和王权专制,确认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必须互相承认并且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因而就有了民主。
——摘自许苏民《人文精神论》
(1)概括材料一中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4分)
(2)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圣母像神情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西欧社会的时代特征。(6分)
(3)据材料三,概述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4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 (4分)
(2)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4分)
(3) 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好”
(3)根据上列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或土地制度)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说明变化中哪些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