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结合材料一,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更有利于选拔人才?(4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4分)
材料阅读: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
结合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②他划出这个“圈”指的是什么?当时在广东划的“圈”里有哪几座城市?
③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④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初,大量船只停靠黄浦江西侧的支流----上海浦附近,遂形成新的港口市镇上海镇。1292年设立上海县,治所为上海镇,是为上海建城的开端。随着棉花的推广种植,棉田面积超过农田,手工棉纺织业和纺织工具制造产业发展起来。明末清初,上海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号称“衣被天下”。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城设立江海关,“往来海舶,俱入黄埔编号,海外百货俱集”,进而形成通往北洋、南洋、长江、内河及国外五条稳定的航线。至鸦片战争前,上海港成为长江口的唯一大港,并得以挤入世界主要港口之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将上海发展的三大步依次列出,并从中总结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在近代铁路网、单一的全国性市场和中国其他商业大都会尚未出现之时,一个拥有四百万人口的城市,竟在短短一百年间,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成长起来了……这是一种不合常规的现象。
——以上材料转引自《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造成近代上海的发展“不合常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赵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材料四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1)材料二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是什么?请依据这两个材料说明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表现。
(2)请分析该现象出现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3)依据图三、图四,指出与战国时期相比,明朝我国商品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简述出现这些新现象的有利因素。
(4)与吕不韦相比,黄宗羲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简单评价黄宗羲的这一观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 , 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 , 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 ,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宗旨的原因。
材料二 秦汉以后, 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 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直到明清之际,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 如汉代的董仲舒, 宋代的二程和朱熹, 明代的王守仁等等, 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 , 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 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再加上这种追求和崇尚又与对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愚昧思想以及旧伦理、旧道德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同时,民主与科学从此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
——《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社会主流思想变化的过程中各个阶层做出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思想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材料三: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的“狂热浪漫”表现有哪些?(3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材料三中1984年国庆阅兵,群众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2分)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