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
③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④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如果它(指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
|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
砍断了。”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 A.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 | 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
| C.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 |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这主要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 “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
|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 D.不主张革命 |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这就造成人们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一观点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主张相比较,两者都特别强调
| A.提倡解放人性 | B.关注政治上的平等 | C.注重社会民主 | D.关注家庭生活的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