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4)某学生探究小组欲对近代人类创立的政治制度进行探究,请你为其提供下列帮助:
①拟定一个探究题目。②提供二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因为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结合得很好。……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在适合农业的地方,就发展起中国文明;反之,则实行一种畜牧的生活方式,不管它是属于蒙古人、满人还是突厥人的。……
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彼此间犹如意大利语之于西班牙语、瑞典语之于德语,颇为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其原因就在于,它由表示意义或物体的汉字组成。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但是,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它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
——《全球通史——1500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黑格尔在提到古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往流动,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政权、财权、神权分立,又联合起来共同推翻“一元化”的族权,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族共产制,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中国文明连续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的不同之处
(3)两则材料在史学理论上有何共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38年,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写了一封《给后代的信》:“我们的时代出现了不少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本来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早已利用机器横渡海洋,也用了有可能使人类最终摆脱所有体力苦力的机械力量。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在世界各个角落毫不费力互通讯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还完全是无组织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怕事业遭受悲惨的贫困,并且不同国家的人还不时互相残杀,这种悲惨景象使所有想到将来的人都感到恐怖和难受。”
材料二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感情上并不是中立的,但作为人类,我们必须记住,决不可用战争去解决这些争端……如果我们这样做出抉择,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幸福、知识和智慧的不断增进。难道我们由于忘不了我们的争吵,竟然要舍此而要选择死亡吗,作为人,我们要向人类呼吁:牢记住你们的人性,忘掉其他。
——《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
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给后代的信》以及《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联合国宪章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交给以五大国为核心的安全理事会,使其有权作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强制性决议。宪章取消了国联盟约的一致通过原则,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表决程序采取大会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两种办法,否决权仅仅限于安理会,只给五个常任理事国。不仅如此,联合国还拥有派遣部队充当安理会支配下的一支常设军事力量的权力。这样联合国不仅从道义上而且在武力上使其决议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比较研究》
(1)据材料,简要评述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运行机制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其教训。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在编辑工作开始之前,狄德罗就坚决主张不让政府部门参与此项工作。他发出这样的宣言:“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时同我们一起活着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并将此书之于我们的后人……让我们的子弟因为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时无愧于人的称号……”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两点,狄德罗关在上了三道锁的房内,对任何人都不开门,他像个苦役犯那样编写《百科全书》。
——安德烈·比利《狄德罗传》
材料二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于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编撰方式各是什么。
(2)《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在历史上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56年,中国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作为党政机关的附属物,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命令。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二 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用风扇和鼓风机,但是,即使采取这样简陋的措施,企业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一个图章盖完,夏天也已经过去了。
——高尚全《编入课本的“改革语言”》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6年国有国营企业制度的建立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时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