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芬奇曾说过:“我是画家,但我还是工程师、机械师。我终生与自然作长期搏斗,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他们熟读经典,却迂腐无知。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研究自然是教育的主体,其余的都只是装饰而已。用你的头脑和你的双手去研究它吧!难道不应该首先理解自然的法则,然后再了解人类的法律和习俗吗?
——摘自何亚平《科学社会教程》
材料二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材料三 1924年,中国化学家张准说:“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材料四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诸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概括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凡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厌惟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科学产生的促进作用?
(2)试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材料二神学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的中国人重视“科学本体”的历史事件。并说明你对“科学本体”的理解?
(4)据材料一、四,指出达•芬奇与陈独秀主张的共通之处,并简析陈独秀积极倡导这种主张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有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利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个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
——摘编自【美】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列举世界范围内近代以来至少二个史实来论证这一核心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汉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主要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5分)
(3)马汉所谓“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主要指什么?西方国家由此得到的益处又有哪些?(4分)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4分)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7分)
(2)材料一、二中“商业革命”与材料三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3分)
(3)简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7分)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不断的均衡的扩展,日益增长的稳定,生活水平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节录)
材料二第13条 联盟确立下列目标: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包括引入本条约规定的单一货币,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域的区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平衡和持续的进步;特别通过一项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导致共同防务的其中包括最终实现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表明其同一性;通过联盟公民身份的引入,加强对其成员国国民之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发展在司法和国内事务的紧密合作关系;……
──《欧洲联盟条约》第一编第B条
材料三日本首相小泉在发言中几乎通篇都是宣扬日本对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他在谈到安理会改革的问题时提出,“那些有意愿和资源在国际和平与安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应当参与安理会的决策过程”。他在后面干脆点明:“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日本所发挥的作用已经为它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日报》2004年9月30日
材料四中国一向重视不结盟运动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始终与不结盟国家风雨同舟,相互支持。进一步加强与包括不结盟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中国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推动多边主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致力于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安全、发展和繁荣。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推动多边主义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欧洲一体化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1956——1972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根据材料三归纳其经济大国地位对国家战略目标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的共同原因。
(3)以上材料反映了国际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请简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百度百科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结合材料一,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原则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发生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这场争论对当时国民政府的政策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斯密亚当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绝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提前与方式》
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获得(或追求利益)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社会主义,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唐庆智《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
评材料中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