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物质结构与性质】
决定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是物质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CH3、·CH3、CH3都是重要的有机反应中间体,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均由甲烷去掉一个氢原子所得
B.它们的空间构型相同,碳原子均可以采取sp2杂化
C.CH3与NH3、H3O+互为等电子体,几何构型均为三角锥形
D.CH3中的碳原子采取sp3杂化,所有原子均共面

(2)在极性分子中,正电荷重心同负电荷重心间的距离称偶极长,通常用d表示。极性分子的极性强弱同偶极长和正(或负)电荷重心的电量(q)有关,一般用偶极矩(μ)来衡量。分子的偶极矩定义为偶极长和偶极上一端电荷电量的乘积,即μ=d·q。试回答以下问题:
①HCl、CS2、H2S、SO2四种分子中μ=0的是                    
②实验测得:μPF3=1.03、μBCl3=0。由此可知,PF3分子是    构型,BCl3分子是    构型。
(3)对物质的磁性研究表明:金属阳离子含未成对电子越多,则磁性越大,磁记录性能越好。离子型氧化物V2O5和CrO2中,适合作录音带磁粉原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光电子能谱证实:在洁净铁(可用于合成氨
反应的催化剂)的表面上存在氮原子,右图为氮原子在铁的晶面上的单层附着局部示意图(图中小黑色球代表氮原子,灰色球代表铁原子)。则在单层晶面上N/Fe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

(5)金属晶体的结构可用等径圆球的密堆积来描述,在等径圆球的最密堆积的各种形式中,立方最密堆积和六方最密堆积最为重要,请指出下图中哪个为立方最密堆积    (填“A”或“B”)

图A                    图B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测定有机物分子的元素组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合成氨工业的核心反应是N2(g)+3H2(g)2NH3(g) ΔH=Q kJ·mol-1。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E1________,E2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500 ℃、2×107 Pa和催化剂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0.5 mol N2和1.5 mol H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或“=”)46.2 kJ,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氯气在298 K、100 kPa时,在1 L水中可溶解0.090 mol,实验测得溶于水的Cl2约有三分之一与水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平衡将向________移动(填“正反应方向”、“逆反应方向”或“不”)。
(3)如果增大氯气的压强,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将向________移动。(填“正反应方向”、“逆反应方向”或“不”)
(4)在饱和氯水中加入石灰石可得到较大浓度的次氯酸溶液,请运用学过的化学原理进行解释(次氯酸、碳酸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3×10-8、K1=4.4×10-7):
;写出氯水与石灰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8分)用Cl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HCl。利用反应A,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反应A:4HCl+O22Cl2+2H2O
已知:ⅰ.反应A中,1 mol HCl被氧化,放出28.9 kJ的热量。
ⅱ.

(1)反应A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断开1 mol H—O键与断开1 mol H—Cl键所需能量相差约为kJ,H2O中H—O键比HCl中H—Cl键(填“强”或“弱”)
(3)大气中的部分碘源于O3对海水中I-的氧化。O3将I-氧化成I2的过程由3步反应组成:
①I-(aq)+O3(g)IO-(aq)+O2(g) ΔH1
②IO-(aq)+H+(aq)HIO(aq) ΔH2
③HIO(aq)+I-(aq)+H+(aq)I2(aq)+H2O(l) ΔH3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反应热ΔH=

在容积为1.00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H0(填“大于”“小于”);100℃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上图所示。在0~60s时段,反应速率v(N2O4)为mol·L-1·s-1反应的平衡常数K1=

(2)100℃时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N2O4)以0.0020 mol·L-1·s-1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s又达到平衡。
①T 100℃(填“大于”“小于”),判断理由是
②温度T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2 =
(3)温度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平衡向(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的理由是:
(4)综合(1)、(2)小题信息你得出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规律是:

(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热的测定。
(1)实验桌上备有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环形玻璃搅拌棒、0.5 mol·L-1盐酸、0.55 mol·L-1NaOH溶液,实验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
(2)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填“能”或“否”),其原因是
(3)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用品
溶液温度
中和热

T1
t2
ΔH

50 mL0.55 mol·L-1
NaOH溶液
50 mL0.5 mol·L-1
HCl溶液
20 ℃
23.3 ℃


50 mL0.55 mol·L-1
NaOH溶液
50 mL0.5 mol·L-1
HCl溶液
20 ℃
23.5 ℃

(已知:Q=cm(t2-t1),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 kJ·℃-1·kg-1,各物质的密度均为1 g·cm-3。)
根据实验结果写出NaOH溶液与HCl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4)若用KOH代替NaOH,对测定结果(填“有”或 “无”)影响;若用醋酸代替HCl做实验,对测定结果(填“有”或“无”)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