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 )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B.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
D.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
A.具有商业交易凭证功能 | B.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
C.具有货币兑换凭证功能 | D.提高了商贾的社会地位 |
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还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代办”这个称谓和机构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创举在我国建国之初有助于()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 B.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
C.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气动力的675家。工人人数38万人。铁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只能给古老的帝国提供一点近代化工业的“点缀”而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近代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 | B.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
C.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 | D.甲午战争前中国惊呆化停滞不前 |
“去年年初国内战局毫无开朗现象,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已是一片光明的远景,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了,同时民主与反动势力的实力也是越见优劣分明了。炼污的政府,反动的集团,……让它们都随着旧年滚到后面去吧!”(《钱家骏日记》)材料表明作者当时看到了()
A.共和取代帝制的现实 | B.袁世凯军阀统治的彻底失败 |
C.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 D.解放战争即将赢得全国胜利 |
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共同说明()
A.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 |
B.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 |
C.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 |
D.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