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明确的总体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当指()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
A.利弊参半 | B.利大于弊 |
C.弊大于利 | D.主张废除 |
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
曹魏 |
西晋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26% |
15% |
4% |
17.2% |
24.5% |
46.1% |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扩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军功爵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