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希腊社会,……这个时期有科学研究活动,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这些科学研究活动及其发现是没有固定的社会角色(即专职的科学家)的情况下进行和取得的,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是由当时的“哲学家”和“技术人员”(包括医生)兼职的。例如,……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古典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创始人,但是他公开的的社会身份是哲学家,研究科学是兼职的。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
材料二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顶点,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革命,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围。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
材料三所谓科学革命一般说来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迄今为止,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分别以亚里斯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简要分析古希腊社会科学研究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确立的“新规范”及其确立的标志,并简要分析新规范“远远超出物理学范围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真正的科学革命”中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突出成就,并简要说明它与前一次科学革命成就之间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后期,中国社会有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但国内矿产资源又明显不足,故从海外输入便成为白银的一个重要来源。
中国白银货币化促使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
世界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中国商品和白银的交换关系。当时,世界上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最大需求国是中国,不是西方。……因此,世界两大银矿开采地的白银,最终大部分流入了中国。 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关键是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当时中国的银价较高,在中外金银比价上,中国的金银比价是1∶4,而在欧洲至少是1∶12。在这一特定前提下,世界开采的白银大量流向了中国。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材料二 1934年,美国针对中国是全世界银本位中最主要的国家,便采取了提高白银价格政策,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入美国,致使中国国内通货紧缩,物价惨跌,工商业危机严重,工人失业,中国人民生活更为困苦。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洪国起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1)材料一中“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的国际背景是什么?促成当时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的直接原因,并简述美国当时在国内实行的财政金融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
25自国家出现后,便逐渐产生了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学说。随着人类对国家认识的逐步深入,国家学说也逐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而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天亲阳而疏阴,任德不任刑。……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辅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材料三近来有一部分思想高远的人,或是相信个人主义,或是相信世界主义,不但窥破国家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并且眼见耳闻许多对内对外的黑暗罪恶,都是在国家名义之下做出来的。……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我们便大声答道: 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1919年6月8日 陈独秀《每周评论》第二十五号
(1)据材料一、二,概括董仲舒与梁启超关于国家学说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国家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此前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是由转为大租佃主的各庄园主在各个村子进行的,18世纪的圈地就带有集团性的有计划实施的性质。1688 年政变后……代表新贵族利益的议会积极支持扩大本阶级的地产……通过立法形式采取的合法行动(进行圈地运动)。圈地从道德评判层面上讲,给小农带来深重灾难,使大批农民无家可归……
材料二 1601年英王室通过了一个新法案:《济贫法》。其主要内容是:各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以此为来源给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通过各教会的教区组织失业者从事劳动,安排未成年的孤儿学工。
材料三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600 |
167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8.25 |
13.5 |
21.0 |
27.5 |
51.0 |
材料四 1802~1803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 万英镑;1813 年,增长到860 万英镑;1817~1818 年, 达到前所未有的930万英镑;从1802 年到1833 年,济贫税增长了62 %。
材料五 1802年,英国政府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1833年英国第一个有实效的工厂法问世,1834年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圈地运动在18世纪之前和18世纪之后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二,结合材料一,指出1601《济贫法》出台的背景。
(2)材料三反映了英国近代什么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种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指出英国政府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摘自[英]戴维·米勒等《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最高层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现在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个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
——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美国建立宪政民主制度,经历了……共180多年,才真正实现公民普选权不受种族、性别、财产、年龄限制。英国经历的时间更长一些,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到取消选举权的男女不平等经历了240年。……中国从第一部宪法颁布就规定,除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之外,我国“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自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
请回答:
(1)“源自西方”的“选举”制度主要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的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起源阶段的西方“选举”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在“选举”制度上是怎样“完全更新”的?
(3)根据材料三,比较美国、英国的宪政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与中国1954年《宪法》中的选举制度的主要异同。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