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苦剟剌③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而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殚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②渥(wò)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刺:亦作“刺则”,即刺的意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 |
B.而傅以善药傅:通“敷”,搽抹 |
C.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易:变化 |
D.以为无虞而不知畏虞:忧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B.![]() ![]() |
C. | D. |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够体现“防微杜渐”这一主旨的一组是( )
①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②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③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④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⑥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④ | D.①⑤⑥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取喻设论,以小喻大,熔叙事、议论于一炉,娓娓而谈,深入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
B.作者先是描写郑君的“盛壮”体现,为后来的“甚病”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叙述郑君左手之拇所患之疹,这疹如粟、如钱、盈握的变化过程,为下文议论打下基础。 |
C.作者特意借医生之口,对那些“以为不足患”的“笑者”进行批评,然后自然地引出了“天下之事”“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的宏论。 |
D.本文足以发人深省,为世借鉴。虽为一篇说理文,但文章感情充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患者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3)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每题2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 |
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 |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外出的人 |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其皆出于此乎? | B.吾未见其明也 |
C.其可怪也欤 |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下列各组中加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B.大王来何操?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不拘于时,学于余 |
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凌虚台记
宋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日:“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日:“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佘,退而为之记。
——《古文观止》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丽:美丽。 |
B.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特:只。 |
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寻:寻找。 |
D.公曰:“是宜名凌虚。”名:名字,名称。 |
下列关于凌虚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部分点明修凌虚台的原因,在这个地点能登高眺远,“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这是凌虚台得名的原因。 |
C.凌虚台的修筑是先用挖水池出来的土筑成高台,然后在台上修筑有高高飞檐的房屋,以 便登高远眺。 |
D.凌虚台上可以眺望到的秦汉隋唐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成荒草野田,引起了苏轼的感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 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 的人生哲理。 |
D.文章结尾处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西,这就使文 |
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翻译。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吏部侍郎韩愈常贤其能,谓曰:“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曰:“吾敢要君?吾年至,一宜去;吾为左丞,不能进退郎官,唯相之为,二宜去。”愈又曰:“古之老于乡者,将自佚,非自苦。闾井田宅具在,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今异于是,公谁与居?且公虽贵,而无留资,何恃而归?”曰:“吾负二宜去,尚奚顾子言?”愈叹曰:“公于是乎贤远于人!”明日,奏疏曰:“臣与孔戣同在南省,数与相见。戣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陛下不宜苟顺其求不留自助也。”不报。长庆四年正己未,公年七十四,告薨于家,赠兵部尚书。
公始以进士佐三府,官至殿中侍御史,累迁江州刺史、谏议大夫。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加皇太子侍读,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明年,拜右丞,改华州刺史。明州岁贡海虫、淡菜、蛤蚶可食之属,自海抵京师,道路水陆,递夫积功,岁为四十三万六千人。奏疏罢之。
十二年,自国子祭酒拜御史大夫、岭南节度等使,约以取足,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始至,有阅货之燕,犀珠磊落,贿及仆隶,公皆罢之。绝海之商有死于吾地者,官籍其货。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公曰:“海道以年计往复,何月之拘?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厚守宰俸而严其法。十五年,迁尚书吏部侍郎。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长庆元年,改右散骑常侍。二年,而为尚书左丞。
(韩愈《孔戣墓志铭》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相之为唯:只有 | B.约以取足 约:约束 |
C.官籍其货 籍:登记 | D.何月之拘 拘:扣押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孔戣为人方正无私的一组是()
①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②忧国忘家,用意至到
③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④言京兆尹阿纵罪人
⑤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⑥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
A.①④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为官期间,能为百姓利益着想,而且任劳任怨,即使远派岭南,也努力于政务,克己为人。 |
B.当时明州岁贡淡菜、蛤蚶等物,从海滨直抵京师。由于扰民甚众,孔戣不惜冒犯朝廷,为民请命,奏请皇上免除明州的进贡。 |
C.面对孔戣的据理求退,韩愈认为朝廷不应该让孔戣这样的贤人辞官,他上疏请求留用孔戣,但奏疏未能呈上。第二年,孔戣去世。 |
D.孔戣在担任岭南节度使时,处理海外商贸事宜,既严格地执行法度,以身作则拒绝贿赂,又有人性化的变通,切实为外商利益考虑。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异于是,公谁与居?且公虽贵,而无留资,何恃而归?(5分)
(2) “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厚守宰俸而严其法。(5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1分)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坰:(jiōng)遥远的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的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辙面斥其非非:过错、错误 |
B.沮之则引退沮:败坏、贬损 |
C.吕大防、刘挚患之患:厌恨 |
D.人臣被祸被:遭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
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出淤泥而不染 |
B.知虎豹之欲食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且放白鹿青崖间 |
D.勿为流言所惑公为我呼入 |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 |
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 |
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有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 |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6分,共12分)
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①,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②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一》)
【注】①燕乌集阙:宫阙名。②炫熿:张扬炫耀。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练以为揣摩简:简洁 | B.臣请奏其效奏:进言 |
C.于是乃摩燕乌集阙摩:接近 |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倨:傲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其如是,孰能御之 |
B.是皆秦之罪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C.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D.妻侧目而视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A.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
B.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
C.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
D.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译文:
(2)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
(3)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