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连敖:接待宾客的小官。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屡次
B.与语,大说之喜悦
C.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干预,影响
D.于是信孰视之熟悉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信往,不为具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汉王之入蜀/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全都能体现韩信是难得的人才的一组句子是(  )
①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③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④虽为将,信必不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滕公感到韩信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一开始就很赏识韩信,觉得他才能出奇超众,就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C.韩信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D.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要汉王选择吉日,斋戒后,设一个拜将坛,礼仪安排周到,这样才可以留住韩信。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静者居记(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余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埋怨堨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1.

可填入第①段横线中的虚词是(

A.

B.

C.

D.

2.

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3.

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 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 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 作者觉得要和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4.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 ③,①;②,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③,④;②,①。
5.

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②饧:饴糖。③发摘:揭发。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当吾宗

(2)其俗颇

(3)臣自废黜

(4)聪有闻者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儿有 风骨 B. 称其不能 理化
C. 无复 衣冠之望 D. 招致 山东大儒
3.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4.

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间的心理状态。

5.

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 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臣既受命于 斧钺之威 专:独掌

B.

敢问其 目:条目

C.

军皆定 次:次序

D.

白刃始 合:交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见其虚 进 置杯焉

B.

是故智者 之谋 且君尝 晋君赐矣

C.

无以知士卒 寒暑 蚓无爪牙

D.

炊者皆熟,将 就食 项伯 夜驰之沛公军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

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

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的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 序》)

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

2.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3.

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人纯实不 欺:欺骗 B.科举文词 治:研究
C. 要必 其意 申:施展 D. 召君 其制 问:询问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 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 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4.

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