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刘秉忠,字仲晦。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气英爽不羁羁:拘束
B.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除:去掉
C.帝宠任愈隆隆:高贵
D.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甄:鉴别

下列各句全都表现刘秉忠被元世祖“宠任”的一组是(      )
①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②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   ③言无不听 ④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 ⑤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⑥有文集十卷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秉忠年少时很聪颖好学,青年时曾当过一段僧人,这些都对他日后辅佐元世祖有一定的影响。
B.癸丑年,刘秉忠跟随元世祖攻打大理。己未年,跟随元世祖攻打南宋。至元四年,宗庙宫室建成。
C.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多次劝元世祖好生不妄杀,保护了不少生灵。他有慧眼,经他推荐的人才,以后都成为名臣。
D.刘秉忠生活俭朴,做高官前后都清静淡然,吃粗茶淡饭,爱好读书,常常吟咏自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论天下事如指诸掌。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22分)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辰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辰往之廉:查访 B.纠治贪浊不少贷:宽恕
C.之恐生变急:焦急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停止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⑥

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
B.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
C.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
D.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2)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②也,自经③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①管仲,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帮助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经鲍叔牙保举,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管仲为卿。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②诚信,遵守信用。③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分别有什么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为将。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太祖十年,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十四年,以劳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金将武仙据真定,诸城皆应仙。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叛应仙。俊方屯曲阳,仙来攻,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及仙以众降,木华黎承制授俊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屯藁城。俊谒木华黎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木华黎然其言,以俊为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号其众为匡国军,兵、民之事,委于俊。二十年,仙果杀都元帅史天倪,据真定叛。俊以孤军居反侧间,战士不满千人。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俊呼语之日:“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仙惭而去。久之,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乃纳史天倪弟天泽为帅。太宗四年,会诸军围汴。明年,金主弃汴奔归德,追围之。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之。时年四十有八。
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待亲故皆有恩意。克汴时,以侍其轴为贤,归教诸子。尝曰:“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屡诫诸子曰:“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者,虽中伤亦不为动。每慕马援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故战必持矛先士卒。或谏,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就安避危乎!”初,太宗即位,朝于行在,诸将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曰:“民实少,他日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藁城有三百余人克期作乱,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深、冀二州妖人惑众,图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节度使刘成叛降武仙,俊下令曰:“叛者成一人,余能逆,即忠义士,吾与其资产,仍奏官之。”众果相率来降。沃州天台寨既降,他将利其子女,欲掠之。俊曰:“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为也。”力止之。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有惰者,则怒罚之。故所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
(节选自《新元史》)
【注】①薄:逼迫,迫使 ②侍其轴:人名,复姓侍其,名轴。③行在:即行在所。帝王外巡,临时安置的住所。④渠魁:首领。旧称武装反抗集团或反对者的首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年,以劳知中山府事擢:提拔。
B.兵、民之事,委于俊一:全部。
C.以侍其轴为贤,归教诸子延:招请。
D.余能逆,即忠义士去:除去。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董俊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A.①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②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
B.①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②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
C.①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②立矢石问,怡然若无事者
D.①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②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朝贞祐年间,藁城县令比武招兵,董俊因箭术高超而被提拔为将领。元太祖十年,他迎降国王木华黎。
B.金将武仙被打败后率众投降,但后来又杀害元帅史天倪,凭借真定叛乱,董俊再次夜袭真定,打跑了他。
C.董俊特别孝顺母亲,对亲戚朋友也都有恩惠,他奖赏善治田庐者,处罚懒惰者,所以百姓都不愿他离任。
D.董俊在处理藁城人预谋作乱、深冀二州妖人惑众以及刘成反叛的案件中,都主张严办首恶,不问胁从。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俊谒木华黎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
(2)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所 贵 乎 朝 廷 清 明 而 天 下 治 平 者 ,何 也? 天 下 不 诉 而 无 冤 不 谒 而 得 其 所 欲 此 尧 舜 之 盛 也 其 次 不 能 无 诉 诉 而 必 见 察 不 能 无 谒 谒 而 必 见 省 使 远 方 之 贱 吏 不 知 朝 廷 之 高 一 介 之 小 民 不 识 官 府 之 难 而 后 天 下 治。
——苏轼《决壅蔽》

阅读下面的课内和课外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一)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五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河内人李好德得心疾,妄为妖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蕴古贯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按事不实。”上怒,命斩蕴古于市,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但未有著令。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上皆赦之。——《资治通鉴》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年,天下大稔:谷物成熟。
B.臣请汤镬就:受,接受。
C.故令人持币归,至赵矣间:间隙
D.上尝与侍臣论狱:案件,官司。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臣敢上壁仍三覆奏行刑
B.不如而厚遇之既而悔之,
C.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闻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耶?
D.命斩蕴古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①命斩蕴古于市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B.①竟不敢执奏②乃谓秦王曰
C.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②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
D.①见应死者,闵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蔺相如在朝廷上要求秦王斋戒五日才能献璧,私下派人将璧送回了赵国。
B.唐太宗一怒之下错杀张蕴古的事件直接促成了死刑五覆奏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C.五覆奏指的是死囚刑前二日两覆奏,行刑当天还要三覆奏,以保证不错杀人。
D.唐太宗慎施死刑一则是吸取亡隋滥杀无辜的教训,一则也说明他有怜悯之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