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
|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 B.发挥市场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
|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
|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该学者主张的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 B.强化血缘等级 |
| C.推行礼乐仁政 | D.实行严刑峻法 |
美国学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结果,极为稳定而又保守的中国社会,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材料不能够体现的史观是()
| A.文明史观 | B.全球史观 | C.近代化史观 | D.社会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