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 B.社会制度 | C.生产能力 | D.劳动力短缺 |
下表是1949~1955年国家对私营工业企业的加工订货情况。这反映出
年份 项目 |
1949 |
1950 |
1951 |
1952 |
1953 |
1954 |
1955 |
加工订货占总产值(%) |
11.88 |
28.83 |
42.71 |
56.04 |
61.84 |
78.53 |
81.69 |
自产自销占总产值(%) |
88.12 |
71.17 |
57.29 |
43.96 |
38.16 |
21.47 |
18.31 |
A.私营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B.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
C.国家逐步加强对私营工业的控制 D.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多次调整。下列三幅图共同反映了
图1 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合作社图2 195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图3 农民领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
A.经营方式的改变 | 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 |
C.农民利益的保护 | D.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
下图是某个时期的一幅漫画,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反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 | B.该事件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 |
C.反对刘少奇等进行调整改革 | D.符合中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
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初步取得成功。这主要得益于
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 | B.分配关系的调整 |
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 | D.农村改革的支撑 |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一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
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