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确立了一整套的制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周朝确立的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 |
B.村社成员在井田制中的“公田上集体耕作 | |
C.宗法制确立了经济、政治的分配与继![]() ![]() |
D.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贵族死后的墓葬制度上 |
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
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 | 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 |
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 | 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 |
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LIBERTE,EGALITE,FRATERNTE(自由,平等,博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 |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
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的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的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庶民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繁荣有关 |
B.庶民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 |
C.庶民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
D.小说、京剧和文人画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