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
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材料四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
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 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在临近达林敦的路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孙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发出警告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达每小时十五英里(二十四公里)。列车到达林敦车站时,才知道车上共有四百五十个乘客,载重共九十吨。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材料三 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把“you”(you,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现在,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的时代,欢迎你来到这个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史蒂芬孙驾驶的火车以什么为动力?
(2)材料二展示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它促进了哪些能源的大量开采和利用?
(3)整个工业文明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进程。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计算机、网络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据材料三并结合现实,分析网络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1年10月,随着美国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的离世。一句网络帖子迅速走红: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并改变我们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
材料一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序言里,牛顿写道:理性力学应当是研究任何力所引起的运动和产生任何运动的力的科学。因此,本书被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因为,自然哲学的一切难题都涉及通过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自然力,再通过这些自然力来解释其他现象。
材料二爱因斯坦与牛顿的对话(虚拟)
爱因斯坦:你真伟大,你建立了牛顿力学框架体系,相对论中存在的问题都被你指了出来。
牛顿:你比我更伟大,相对论在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和量子力学一起,已成为近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包容了我的三条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你我的理论都有瑕疵。
牛顿:哪有十全十美的理论,大家不用我们的理论,他们没有别的理论可用,圣人、神仙也要犯错误,你我都是凡人,你我的身躯已经溶入了自然界,但是,你我的灵魂还留在人间。
——毛民义:相对论网站
材料三史蒂夫·乔布斯,这个在过去几十年内引领现代数字技术设计与发展的人,曾对他的团队说,要去做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那些伟大的、会改变历史的事情。
苹果Ⅱ的成功……使它的影响渗透了从烙铁到订书机的各个领域。苹果让自己的亮相遍布各种产品、各个流派,惠及好几代人。苹果在设计领域的领袖地位快速扩展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精心计划的策略都是为了让你舒适地使用更多、更不同、更好的苹果产品。
——《改变世界的苹果》
(1)材料一中被砸醒后的牛顿的伟大发现是什么?牛顿的众多发现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了什么巨大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3)结合材料三分析,苹果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改变?你认为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对宪法的态度有何变化,并指出甲午战争前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主宪政的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三世说”明显受到西方什么思想的影响?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一层次”的主要表现。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