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一一《(三字经)》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材料三 表3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
中卷:“西政” |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
下卷:杂类之书 |
游记、报章、格致 |
一一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4艺》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大抵皆取器识明练、才辩锋生者,而尤以家道殷实为第一要义,群谓之‘体面人”……盖视此为扬名成业之具,而非为养身肥家计也。议员中资深望重者,可举为宰相及各部尚书,或为伯理玺天德(总统),或有稍玷其声誉者,则终身无再选之理。故近来欧洲之官,以贪墨著者尚少。”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1)根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明朝官制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所反映的当时政治发展趋势。(12分)
(2)据材料二提炼薛福成所记述的政治制度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认识。(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为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生产和产品价格状况
地点 |
80年代初状况 |
80年代末状况 |
山东 |
土纱每百公斤6两白银,洋纱3两多 |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700文 |
茶叶每公斤640文 |
广西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两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8~9钱 |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分布状况
企业性质 |
行业 |
工人人数 |
外商企业 |
近代企业 |
34 000人 |
洋务企业 |
军事工业 |
9 000至10 810人(江南制造总局一厂有工人2 000人) |
民用工业 |
5 500至6 000人 |
|
采矿业 |
16 000至20 000人 |
|
民族资本 主义企业 |
近代企业 |
27 250人(厂均100人) |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主要华资近代企业分布状况
地区 |
性质 |
企业名称 |
京津地区 |
洋务企业 |
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 |
民族资本企业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
长江流域 |
洋务企业 |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安庆内军械所、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
民族资本企业 |
上海发昌机器厂(后被英商吞并)、南通大生纱厂 |
|
东南沿海 |
洋务企业 |
福州船政局、基隆煤矿 |
民族资本企业 |
陈联泰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的何种经济变化?(3分)造成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产业工人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3分)他们的人数在19世纪90年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晚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牵制权力的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中国古代很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很早就有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
——摘编自《中国古代反腐败的三种方法》
材料二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据此指出:“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詹也。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为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
材料三 “大臣法,小臣廉”,“大臣贪浊而日在高位,则小臣得于观感之下者,将无不唯利是图矣。京官贪浊而安处无事,则外官被其鼓动饮风者,亦无不唯利是图矣”。
材料四 历来的统治者都说要反贪,但是在专制制度下往往成效不彰,处在衰败时期的清帝国更是如此。原因如下。第一,有些行贿受贿活动已成为官场习惯,人人如此,法理和是非界限已经模糊。第二┅┅“近日言官卖折之风甚火。┅┅大抵皆以贿赂陈奏者也。┅┅明言官多争意气,今朝言官多因贿赂,可耻之甚!”┅┅第三,没有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它们都不过是行政系统的附属物。最后的裁决权掌握在专政政权的最高统治层特别是皇帝、皇太后手中┅┅┅第四,社会生活没有民主化,民众维护自己权益的现代公民意识没有形成,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独立的新闻舆论监督。
——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进行佐证。
(2)据材料二,诸葛亮认为建立廉洁政府的首要前提是什么?材料三中提出的反贪思路是什么?为什么?
(3)据材料四,概括晚清政府反贪成效不彰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教育宗旨问题,一开始就在天皇近臣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伊藤博文
为首的维新派之间发生尖锐的斗争。前者反对以西洋为榜样改革教育,认为这样会破坏东方固有道德,……要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仁义忠孝”的品德。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把儒家的伦理标准忠孝仁义作为学生准则。此后,在各级学校中强制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并且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
——刘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材料二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伴随着强调社会改革的进步运动的兴起,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
——《美国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