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生活水平以及剥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偿款支付额定载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比年由合约条款不可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凯恩斯《合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偿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合约的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设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设计了一个超国家的行为主体“国联”。但是由于该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美国退出《凡尔赛和约》,而苏联又受到排斥。没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新兴世界大国的参加,大国之间的均势就难于维持,国联的权威性也就不够。后来日本、德国等先后退出国联,更证明了国联并不是进行大国合作的有效机构。而其他超国家的行为体和相关机制还不健全。因此,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完善的、短命的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仅没有解决欧洲战前就存在的矛盾,更没有解决战后产生的矛盾。相反,它使帝国主义国家争霸的矛盾越演越烈。希特勒企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行为,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均势,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次,欧洲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民族国家之间在领土和人口上的斗争,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重要力量,也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材料二 1818—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上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
——(英)霍姆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三除本盟的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
(1)依据材料一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是“一个不完善的、短命的体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国际联盟在制止战争侵略方面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材料一在1914年英国和德国开战的那天晚上,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望着白厅的灯光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都要熄灭了。我们此生将不会再看到它们亮起来了。”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欧洲已不再向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
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
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14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来自欧洲的军火和钢铁方面的订单使美国的工业生产更加活跃起来。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欧洲的债权国,拥有了世界40%的财富。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和英国、法国等国家一道成为了战胜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种“整个欧洲的灯光都要熄灭了”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灯光熄灭”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考诸历史,政府机构的演变是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03—1688年),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外交委员会”,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而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内阁会议”或“内阁”。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材料三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 |
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
1638年 |
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
1729年 |
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
1859年 |
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 |
1861年 |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
1901年 |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
1906年 |
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
1911年 |
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前、后期中央机构两类不同性质的改革,评价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央机构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