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选》
材料二:今日共和初成,兴实业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重要之政策。——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专制阶级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与彼,其致失几,又何待言! ——《孙中山资料选集》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清帝”指哪位清朝皇帝?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态度?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此主张?
(3)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材料三中“情势所迫”的史实依据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大战中,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回答:(14分)
(1)“二战”前夕,苏联与美英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4分)
(2)“二战”前夕,它们在处理相互关系上做了哪些既害人又害己的事情?(4分)
(3)“二战”中苏联与美英关系发生了怎样的转折?转折的原因是什么?(6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家璇表示……日方应该注意一个重要背景,日德同为二战的加害国,德国早就颁布法律严禁为纳粹法西斯翻案,而日本至今却仍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右翼教科书出版;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德国总理勃兰特就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忏悔,日本首相却年年参拜祭祀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二者的反差何其之大……
唐家璇指出,……日本政府现在只强调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民族文化传统、政府对篡改历史教科书无权过问,而把邻国的国民感情视为外来干涉一概排斥。日本在外交上采取这样的政策,怎么能赢得邻国和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呢?——“唐家璇会见日本共同社社长”
材料二:(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增长超过了三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增长。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国际贸易界的广泛关注。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成为日本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2002年中韩贸易进出口额达440亿美元,年增30%,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另据日方统计2002年的日韩贸易额近570亿美元。2002年中、日、韩三国之间贸易额已突破2000亿美元。
材料三:在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中,经济无疑是最有力的变量,但毕竟不是惟一的变量。历史和文化因素同样是最基本的变量,而且更持久,对国家的对外决策和国际合作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去年(2004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通过了《中、日、韩合作行动战略》和《中、日、韩合作进展报告》。这对于人们一直谈论的建立“东北亚共同体”的目标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温家宝总理在老挝召开的这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东北亚要朝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切合实际的。但把东北亚的区域主义从经济层面提升到政治战略层面,还为时尚早。
——宿景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更符合中日韩三国现状”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在政治上不能赢得国际社会信任和支持的原因。(4分)
(2)德、日两国对待历史问题的强烈的反差,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战后对德、日的处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述二战后对德、日的处理情况。(8分)
(14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俾斯麦强硬推行“铁血政策”,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帝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保持了腓特烈二世以来的许多旧传统……统一以后,德国经济开始腾飞,很快超过了法国和英国,跃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工业界和商业界将目光扫向了世界,立志走殖民大国的道路。——《德国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这场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直接威胁着一些国家的统治基础……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十分恐慌,他们感到用旧民主的方式已经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转向他们曾经“避开的极端主义领袖”,积极支持希特勒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三 德国投降后,美、苏、英、法于一九四五年元月五日发表了关于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规定把德国以及首都分为四个占领区。……
八月,波茨坦协定重申:“德国军国主义及纳粹主义将予根除,”并详细制定了管制期关于处置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原则。
材料四 1971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政府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这一动作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
阅读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历史和经济角度分析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罪魁祸首的社会根源。
(2)一战后德国处境如何?材料二所说“旧民主的方式”指什么?后来发生什么变化?
(3)材料三所规定的二战后德国受到了制裁,处置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原则是什么?
(4) 德国政府和人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反思?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每逢总统就职典礼的全国性日子,人们都要赋予为合众国作出奉献以新
的意义。
在华盛顿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创立和熔铸成为一个国家。
在林肯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维护这个国家。使它避免从内部发生分裂。
今天,人民的任务是挽救这个国家及其制度,使它避免因外部因素而瓦解。
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证明这不是真的。
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后来这若干年一直是生气勃勃的年代,是这个民主国家的人民获得丰收的年代。因为这些
年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安全,而且我希望,也带来了更好的认识,即生活的理想是由物质以外的东西来衡量的。
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言,一个民主国家的这段经历是最重要的:他成功地度过了国内危机;它抛弃了许多邪恶的东西;它根据持久的路线建立了新的结构。而通过所有这些,它坚持民主的实际。——罗斯福总统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二世界各国人民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面对着未来,他们既充满希望又满腹忧虑。
在这疑虑的时刻,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期待着合众国的善意、力量以及明智的领导。
——杜鲁门就职演说(1949年1月20日)
(1)1933年,美国开始了罗斯福新政。与传统的经济政策相比,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分)新政在历史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作用?(4分)
(2)上述材料美国1941年和1949年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各是什么?(2分)运用所学知识,分别简要说明相关历史背景。(4分)
(3)材料一中提到的“人民的任务”都得以完成。以林肯和罗斯福执政时期的美国历史为例,归纳任务完成的相同原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