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①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②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
① 衡秦:与秦国连横。“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② 悁(yuān):作愤恨之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
B.不耻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
C.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烛:照、照耀 |
D.欲归燕,已有隙 隙:隔阂,裂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E. 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潦水尽而寒潭清
F. 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有鸟焉,其名为鹏
G.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倚南窗以寄傲
H. 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愿,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 | B.①③⑤ | C.③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I. 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连将写好的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J. 鲁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K. 鲁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L. 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用“/”给句子①断句,把②③④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② ②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③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④ 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 分)
▲
⑵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謩
(唐)卢肇
謩,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皆有资业,乃醵二千文,同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想其风韵,尤敬人神。以费多人少,遂相约各召一客。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其邻居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人事不知,茅屋数间,尝呼为“独孤丈”。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时轻云蒙笼,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曀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鬼神之来。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以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为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
独孤曰:“公试吹《涼州》。”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人也。”又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某顽蒙,实不觉。”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①,必裂,得无吝惜否?”李生曰:“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
[注] ①入破:唐朝大曲一般有十多遍,可以分为三段,即散序、中序、破。前两段音乐舒缓,只歌不舞,“破”的第一遍为“入破”,入破后丝鼓合鸣,节奏急促,舞者开始入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更:交替,轮换。 |
B.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举:提拔,推举。 |
C.公如是,是轻薄轻薄:轻视,鄙薄。 |
D.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进:献上。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日晚方记得秦以攻取之外 |
B.独孤生乃无一言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
C.仿佛如有鬼神之来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D.竟不知其所去某所,而母立于兹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宫廷乐师李謩的演奏独步天下,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他遇到了身怀绝技却不为人知的独孤生,懂得了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的道理。 |
B.小说善于运用铺垫衬托的艺术手法,以“宾”衬“主”,以高衬高,用不同凡响的李謩,衬托出独孤生的神妙超绝。 |
C.作者善于创造意境,营造了一个与音乐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湖光山色的描摹或渲染气氛,或烘托演技,写景写人,情景相生。 |
D.为了突出独孤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对他的笛声的描摹上,用响遏行云、吹裂笛子来刻画他演技的高超,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演奏艺术的震撼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遂 吹 声 发 入 云 四 座 震 栗 李 生 蹙 踖 不 敢 动 至 第 十 三 叠 揭 示 谬 误 之 处 敬 伏 将 拜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己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王.其言
恨不一日离汝.然民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令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
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筻,无所不
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八棱。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
人,故排万难递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种,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
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枝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令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匆
惮劳,匆恃责,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逢,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
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令则去国万
里矣,汝平日所抉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
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
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
人也,服官一品 .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
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
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妻外鸳。汝苟竿头日
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惮劳,勿恃贵畏惧 B.反足贻堂上以忧赠给
c.为贱卒.苦身戳力竭尽 D.当必亲炙之熏陶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 | B.果也除体操外 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然犹兢兢也 |
C.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 | D.今则去国万里矣 |
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 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
③ 学校肇开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⑥得学问上之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儿子,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
B.张之洞的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常常捣乱课堂,无心读书,张之洞认为凭他的资质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
C.张之洞认为,即使科举没有废除,儿子最多也只能考中一个秀才,而当时各位前辈则不认同张之洞的这个看法。 |
D.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 |
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小题。
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不进酒肉十余年。每忌日,辄三日不食。
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丧亲尽礼,几于毁灭。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
后郡召为主簿,不行。遂隐居精学,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子居临殁,以身托蟠,蟠乃躬推辇车,送丧归乡里。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蟠不肯受,投传于地而去。事毕还学。
太尉黄琼辟,不就。及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唯南郡一生与相酬对,既别,执蟠手曰:”君非聘则征,如是相见于上京矣。”蟠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乃相拘教乐贵之徒邪?”因振手而去,不复与言。再举有道,不就。
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E45D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后蟠友人陈郡冯雍坐事系狱,豫州牧黄琬欲杀之。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曰:”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琬闻之,遂免雍罪。
中平五年,复与爽、玄及颍川韩融、陈纪等十四人并博士征,不至。明年,董卓废立,蟠及爽、融、纪等复俱公车征,惟蟠不到。众人咸劝之,蟠笑而不应。居无几,爽等为卓所胁迫,西都长安,京师扰乱。及大驾西迁,公卿多遇兵饥,室家流散,融等仅以身脱。唯蟠处乱末,终全高志。年七十四,终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周黄徐姜中屠列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家贫,佣为漆工佣:佣人 |
B.及被州辟辟:征召 |
C.以齿则长齿:年龄 |
D.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义:认为……仁义 |
与“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 |
B.或死或刑者数百人 |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下面全部能表现申屠蟠“安贫乐潜” 的一项是()
①郡召为主簿,不行
②每忌日.辄三日不进食
③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蟠不肯受,投传于地而去
④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
⑤众人成劝之,蟠笑而不应
⑥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蟠以德行闻名乡里,同郡蔡邕被征极力避让而大力举荐申屠蟠,足见申屠蟠修养之深,影响之广。 |
B.古代文人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刚独善其身”的准则,申屠蟠也一样,所以朋友冯雍犯了罪他也不愿出面,怕祸及自身。 |
C.申屠蟠为人孝而仗义,丧父之时,为尽孝几乎哀伤而死;同学王子居病死他乡,他亲自送丧至其家乡。 |
D.虽然多次被举荐征召,但申屠蟠从不应征,足见其对名利的淡泊和操守的坚贞。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反以明经①举,授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属仁杰令出,仁杰曰:“……陛下作法,悬之象魏②,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繇③是朝廷肃然。”
越王贞④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⑤国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赦原之,配流丰州,诸次于宁州,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邪?”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后行。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流所,复相与立碑颂狄君之德。
(《旧唐书·狄仁杰传》)
[注:①明经:唐代科举中一种主要科目。②象魏:古代天子、诸候宫门外的阙。制定了法律就在象魏上悬挂公布。“悬之象魏”就是公之于众的意思。③繇(yóu):由。④越王贞:太宗第八子,起兵反武则天,失败自杀。⑤诖(guà):连累]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立本见而谢曰谢:道歉 |
B.仁杰孝友绝人绝:拒绝 |
C.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亏:破坏 |
D.恐乖陛下存恤之旨乖:违背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仁杰为吏人诬告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 |
B.母老且病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C.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D.今陛下以昭陟一株柏杀一将军然后以六合为家 |
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狄仁杰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②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
③仁杰又奏罪不当死④仁杰奏之,请付法寺
⑤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子?”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狄仁杰被人诬告,工部尚书阎立本当时做河南道黜陟使,查办此事后,称赞狄仁杰是没有被人发现的明珠。 |
B.狄仁杰对朋友非常友善,得知郑崇质家有年老多病的母亲而要派去戍守边境时,主动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 |
C.狄仁杰敢于犯颜力谏,严明执法,使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司郎中王本立等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
D.狄仁杰执法宽严有度,在越王贞起兵反叛一案中,私下请求皇上赦免了那些牵连犯罪的人及其家属,当地的父老乡亲都为他立碑颂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