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陈蕃传    (节选)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初仕郡,举孝廉。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时,封赏逾制,内宠猥盛,蕃乃上疏谏,帝颇纳其言。
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胃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曰:“盖褒功以劝善,表义以厉俗,无德不报,《大雅》所叹。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今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 蕃上疏让,窦太后不许,蕃复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惽俗。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后汉书·陈王列传》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迁为乐安太守迁:官职调动
B.性方峻方峻:方正严厉
C.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典:典礼
D.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视事:到职办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舟遥遥以轻飏
B.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于义不足,焉得仁乎置杯焉则胶
D.而为势家郎所谮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蕃少有大志,“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令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大为惊奇。
B.周璆下陈蕃之榻,表示其对贤才的器重及对宾客的礼遇。可谓是贤主、嘉宾共为一段佳话。
C.陈蕃担任光禄勋时,主管选拔官吏,不偏不倚,因此获罪免职归家。
D.太后临朝时,权官当道,尚书诸胃害怕权官而托病不朝,陈蕃写信责备他不顾节义,诸胃倍感惭愧,不得已而上朝视事。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①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②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忧:担心,担忧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弄翰:写文章
D.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实现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敬慕之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②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恒子,恒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恒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关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恒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③;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恒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要以亡人国也。”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恒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方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失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及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ǔ):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这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主不备,难必至矣难:灾难、灾祸
B.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悛:悔改
C.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伤:妨碍
D.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致:归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 (3分)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智伯向韩康子、魏恒子、赵襄子索要土地,三家君主表现截然不同,生动地凸显了
三人性格的不同。
B.段规和任章的劝说之辞,均能抓住智伯的性别弱点,分析了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保全了各自的君主。
C.絺疵是一个关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的难得人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用,后来自
请出使齐国。
D.智伯无故索要土地,不听臣下劝谏,突出地表现了他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1—14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①满篝,污邪②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③韝鞠,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为髡为诸侯主客。
【注】①瓯窭:犹“杯窭”,形容高地狭小之处。②污(wā)邪:低洼田地。③帣:同“卷”。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淫:过分、无节制 B.见道旁有禳田者禳田:收割庄稼
C.先生少之乎?少:认为少 D.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加:施加、凌压

全都体现淳于髡“滑稽多辩”的一组是()
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②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
③楚闻之,夜引兵而去④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⑤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⑥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⑥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威王初即位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但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为,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
B.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了兵。
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机委婉劝谏,齐威王称善,并停止通宵饮酒。
D.淳于髡虽出身低下,但他善于巧谏齐威王,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其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2)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3)“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8—10题。(6分,每小题2分)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迎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收天下之(士兵)
B.以黔首(愚弄)
C.会盟而谋弱秦,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D.长策而御宇内(通“震“,震动)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作《师说》贻之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五亩之宅,树以桑
C.执敲扑鞭笞天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下列划横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无憾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
B.不相师以天下之民
C.外连衡而诸侯吞二州而诸侯
D.至尊而制六合吾从而

(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①排:批驳。②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度,授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衡文评书      衡:评论
B.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打发掉
C.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殆:恐怕
D.顾不伟耶       顾:难道

(原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语斫山曰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B.子则为君助灯火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C.时有以讲学闻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D.至今学者称焉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C.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D.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他们至今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1)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2)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