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陈蕃传 (节选)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初仕郡,举孝廉。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时,封赏逾制,内宠猥盛,蕃乃上疏谏,帝颇纳其言。
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胃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曰:“盖褒功以劝善,表义以厉俗,无德不报,《大雅》所叹。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今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 蕃上疏让,窦太后不许,蕃复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惽俗。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后汉书·陈王列传》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迁为乐安太守迁:官职调动 |
B.性方峻方峻:方正严厉 |
C.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典:典礼 |
D.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视事:到职办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舟遥遥以轻飏 |
B.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C.于义不足,焉得仁乎置杯焉则胶 |
D.而为势家郎所谮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蕃少有大志,“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令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大为惊奇。 |
B.周璆下陈蕃之榻,表示其对贤才的器重及对宾客的礼遇。可谓是贤主、嘉宾共为一段佳话。 |
C.陈蕃担任光禄勋时,主管选拔官吏,不偏不倚,因此获罪免职归家。 |
D.太后临朝时,权官当道,尚书诸胃害怕权官而托病不朝,陈蕃写信责备他不顾节义,诸胃倍感惭愧,不得已而上朝视事。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①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②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六月,壬寅朔,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薨。其子殿中侍御史缄与抱真从甥元仲经谋,秘不发丧,诈为抱真表,求以职事授缄;又诈为其父书,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武俊怒曰:“吾与乃公厚善,欲同奖王室耳,岂与汝同恶邪!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使荣归,寄声质责缄。
六月,壬寅朔(初一),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去世。他的儿子殿中侍御史李缄,与李抱真的表外甥元仲经谋划,先不将李抱真去世的消息公告于众,伪造李抱真的表章,请求将节度使的职务授给李缄,还伪造他父亲的书信,派遣副将陈荣前往王武俊处借用钱财。王武俊生气地说:“我与你父亲深深交好,是为了共同辅助朝廷而已,怎么会与你狼狈为奸呢!听说你父亲已经去世,你竟敢不等待朝廷的任命便擅自继位,还敢告诉我,况且有求于我!”他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昭义步军都虞候王延贵,汝州梁人也,素以义勇闻。上知抱真已薨,遣中使第五守进往观变,且以军事委王延贵。守进至上党,缄称抱真有疾不能见。三日,缄乃严兵诣守进,守进谓之曰:“朝廷已知相公捐馆,令王延贵权知军事。侍御宜发丧行服。”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守进召延贵,宣口诏令视事,趣缄赴东都。元仲经出走,延贵悉归罪于仲经,捕斩之。诏以延贵权知昭义军事。
昭义步军都虞候王延贵,是汝州梁地人氏,平素以见义勇为知名。德宗知道李抱真已经去世了,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将要把军中事务交付给王延贵。第五守进到上党时,李缄声称李抱真重病在身,不能接见。过了三天,李缄才全副武装地去见第五守进,第五守进告诉他说:“朝廷已经知道李相公去世了,已命令王延贵暂且代理军中事务。你最好还是将消息公之于众,为你父亲服丧守孝吧。”李缄惊讶不已,出以后,他对各将领说:“朝廷不允许我执掌军中事务,诸位意下如何?”没有人回答他。李缄害怕了,便回去将李抱真的死讯公布于众,把节度使的印信和钥匙交给监军。第五守进召王延贵,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任职,催促李缄前往东都洛阳。元仲经外出逃走。王延贵把罪责全部加给元仲经,便逮捕并斩杀了他。德宗颁诏任命王延贵暂且代理昭义军中事务。
秋,七月,壬申朔,以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名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闻虔休为留后,意不平,表请以磁、邢、洺别为一镇。昭义精兵多在此三州,谊厚赉以悦之。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临守将夏侯仲宣以城归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裨将石定蕃等将兵五千击州;定蕃帅其众二千叛归谊,正卿退还。诏以谊为饶州刺史,谊不行;虔休自将兵攻之,引水以灌城。九月,王虔休破元谊兵,进拔鸡泽。 (节选自《唐纪五十一》
秋季,七月,壬申朔(初一),德宗任命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给他新的名字,叫王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听说王虔休担任了留后,心中愤慨不满,上表请求将磁州、邢州另外组成一个节镇。昭义的精锐兵马多数驻扎在这三个州,元谊给与丰厚的待遇,以便取悦他们。德宗屡次派遣中使晓示他,但他不肯听从。临洺的守城将领夏侯仲宣率领全城归顺了王虔休,王虔休派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促副将石定蕃等人领兵五千人进击州。石定蕃率领他的部众二千人叛变投降元谊,马正卿撤退而还。德宗颁诏任命元谊为饶州刺史,元谊不肯前去就任。王虔休亲自领兵攻打元谊,还引水淹灌州城。九月,王虔休打败元谊的兵马,进军攻克鸡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诣:指使。 |
B.吾与乃公厚善善:交好。 |
C.令王延贵权知军事知:主持。 |
D.趣缄赴东都趣:催促。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
B.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
C.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
D.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缄为了继承节度的职位,不仅没有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反而伪造了父亲的表章。王武俊为人正直,不肯与李缄狼狈为奸,并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
B.王延贵本是昭义步军都虞侯,当德宗知道李抱真已死,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李缄害怕了,交付了重要物件。第五守进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主管事务。 |
C.德宗任命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给他新的名字,叫王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愤慨不满。石定蕃也素不满王虔休,于是,率领他的部众二千人叛变,归降元谊。 |
D.德宗颁诏任命元谊为饶州刺史,元谊不肯前去就任。王虔休亲自领兵攻打元谊,还引水淹灌州城。九月,王虔休打败元谊的兵马,进军攻克鸡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使荣归,寄声质责缄。(5分)
(2) 昭义精兵多在此三州,谊厚赉以悦之。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特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候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注】①折支:军饷。②颛:通“专”。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左右复问辟:避开 |
B.宿取具狱繙阅具:全部 |
C.乃俟其去而非之非:指责 |
D.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捍:抵御。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
B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
C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
D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宿办案慎重,讲究方法。他在宣州做通判时,遇到一个将“囚犯”判为死刑的案子,经过单独审问,并查阅案宗,终于弄清事情真相,原来是一桩冤案。 |
B.胡宿为官刚正,对错误敢于批评。湖州前任太守花巨资兴办学校,下属官员当时不说什么,待其离任后则怀疑其中有欺,胡宿对他们进行了严厉责备,并把他们打发走了。 |
C.胡宿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正直敢言。泾州士兵因军饷迟发想相互煽动作乱,胡宿认为士兵确实有罪,而有关官员和庇护三司吏的包拯也有罪。 |
D.胡宿洞察事物,明辨事理。赵滋担任守边官员以来,因一些小事南北不断发生摩擦,对此,胡宿主张“外和”,由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辨明即可,不必动用武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2)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次齐桓次:等次 | B.是知成败一也一:相同,一样 |
C.孔明言教何碎碎:琐碎 | D.而朝廷无援援:依附于权贵,引为靠山 |
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例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
翻译下列两句话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
(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 )欲( )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 )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主),使大国的君主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人主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②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③,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桓公说:“担心什么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也看见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挖洞托身在里面。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涂泥。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收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相互勾结,来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在内在外均造成他的重权,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的人是富有权势的。(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他们)依靠了国君以保有权势地位,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④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大臣鲧进谏说:“不吉祥啊!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共工再进谏说:“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因此天下人没有谁敢再说不要传天下给虞舜。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到要诛杀进谏(错误意见)的人,一定要传天下给虞舜,才是真正难的事啊。”又说:“不因那怀疑的危害到那考察到的,(这)就更难啊。”
【注】①升概:这里指量酒器具。②社鼠:穴居社神木俑中的老鼠。③阤zhì:崩塌。④鲧:尧时部落首领,相传治水九年未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悬挂。 |
B.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怀:怀藏。 |
C.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比周:结党营私。 |
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柄:手扶拐杖。 |
将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道之士怀其术( )欲( )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 )龁之
A.而因则 |
B.则以则 |
C.而以而 |
D.则因而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猛狗阻售”“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表达了春秋战国时士子对于治国的忧患: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
B.两个寓言故事含有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哲理,如狗猛与酒酸之间就有某种必然关系。 |
C.猛狗、社鼠的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
D.尧想要传天下给舜,鲧和共工联名反对而被杀,鲧的结局与《山海经》里鲧治水无功而被杀的说法,很有些不同。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A.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B.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C.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D.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