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A.否定教会的作用 | B.矛头直指封建专制 | C.肯定人的作用 | D.宣扬了等级观念 |
以下四幅图片的作物原产美洲,15、16世纪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这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 | B.郑和下西洋 |
C.美洲的独立运动 | D.新航路的开辟 |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1910年,32岁的小说家陆士谔(1878—1944)发表科幻小说《绘图新中国》,他预言100年后,中国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便在上海浦东。整整100年后,他的预言已经成功实现。小说中的百年梦想之所以能变成现实是因为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1990年以来,浦东的开发、开放成就显著
③政府的大力支持
④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
⑤上海自身的综合实力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⑤ | D.①③④⑤ |
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梁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土地改革运动 |
C.“大跃进”运动 | D.三大改造运动 |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据此推断这一报道的时间应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B.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