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地平线上(节选)
①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见过许多次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②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 a 。天已经有些 b 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汽车转过一个垭口。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 c 地停驻在那里。
③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④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相机,直拍到这落日消失。
⑤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留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第二段中空缺的几个词依次填入的是
A.a盘旋b 黯淡 c静谧 | B.a盘旋 b暗淡 c静静 |
C.a飞旋 b暗淡 c静谧 | D.a飞旋 b黯淡 c静静 |
下列关于节选部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作者描绘落日景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有夸张,有拟人,有对偶,非常精彩生动。 |
B.“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作者用这个比喻活画出落日的外形,使之形象可感。 |
C.“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作者采用拟人修辞,赋予落日以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 |
D.作者写这次落日以群山为背景,写出了落日最后时刻的细节,一种令人震撼的跳动和颤抖。 |
阅读第①段,你觉得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 第②段和第③段对高原落日的景象的描写有何特色?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
很多人觉得搞数学很枯燥,谷超豪却说:“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奥妙无穷。”
1946年,在浙江大学他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开始了研究数学的历程。因为才华出众,他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立业分析专题讨论。从两位著名数学家那里,谷超豪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从1948年到1956年,谷超豪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在苏步青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数学研究生涯,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现出数学方面创造性的才能,迅速成为苏步青领导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学术骨干。
法国科学院院士布瑞艾特曾经在法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这样介绍谷超豪:“谷超豪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作认识他,特别是他首次阐明的关于杨——米切斯场的存在定理的著作。这项由一位数学家完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工作,是谷超豪先生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的典型范例。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有时是几何学,有时是物理学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
这段话是对谷超豪数学人生的精妙写照。谷超豪正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就挑战难题的人。
1956年,正当谷超豪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引人瞩目的时候,他却敏锐地看到尖端技术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满足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他毅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偏微分方程这一新的领域中来。他致力于把数学应用到航天中去,经其反复设计、选用的方法在我国导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计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国防科研做出了贡献。
“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一样。”谷超豪说。
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字化枯燥为神奇的无穷乐趣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句讲的是微分几何的两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科研与数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在复旦大学师生心中,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边学边教”,经常把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的教学中。
1959年,他从莫斯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根据国家需要,开展了与超音速流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及数值计算的研究。他边学边教,开设了空气动力学和差分法的新课程,培养出了一批力学和数值计算方面的新生力量,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李家春、郭柏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每当他开拓出一个新领域,并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后,他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推上这一领域的前沿,而自己又去开拓另一更新的领域。上世纪60年代初,谷超豪率先解决了空气动力学方程组的平面超音速机翼绕流问题,比美国著名数学家Schaeffer等人的相应结果早了十几年。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李大潜院士在这一领域里建立和发展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局部解理论,并在美国出版了专著。
“当年我的老师苏步青对我说,我培养了超过我的学生,你也要培养超过你的学生”,谷超豪说,:“如今回首,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学术方面,谷超豪具有的独特、高雅、深入和多变的工作作风受到国际科学界人士的赞誉,他被认为是很有成就和影响的数学家。 |
B.大学期间,谷超豪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从他那里,谷超豪不仅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C.谷超豪在导弹研究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他将数学应用于导弹研究,为导弹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是我国国防科研领域的技术精英。 |
D.谷超豪在数学方面有创造性的才能,他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的独到研究使他很快成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骨干。 |
E.本文通过记述了数学家谷超豪数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几个片段,着重表现了他严谨治学、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和悉心培育新人的精神品质。文章说谷超豪在学术上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在学术上的“不安分”有哪些表现?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6分
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结合文本中谷超豪的认识,谈谈“学理”为什么不能“轻文”?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诱惑
贺向花
①早上,同学们都去学校餐厅吃饭了。我蹲下身,从床铺下拉出纸箱子,掀开粗棉布,露出香喷喷的发面火烧。一口气吃两个,吃完了,余香还在喉咙里缭绕,我舔了舔嘴唇,从嘴角舔进去一粒火烧渣儿,嘎吱磨碎了,最后的小小香气,让我分外满足。我又喝碗热茶。早饭就算是结束。
②我想知道同学们吃的都是什么。于是去教室时故意拐个弯从餐厅过。透过白玻璃,只见餐厅里熙熙攘攘,香气荡漾。我一边慢慢走一边扭着头看,只见李州走到餐厅门口,扬起碗,里面流出红的粥,粥里有红米粒,红花生,红豇豆,盛开出一朵红的花,落进下面的大木桶。我立马心跳加速。
③等到第三节课下课,我实在忍不住,附在坐我左边的李州耳边小声问,你早上倒掉的是什么?他说是八宝粥。见他一脸疑惑,我担心他再问什么,急忙假装看起了手中的课本。
④每天吃饭,我都是在宿舍里吃,我床下纸箱里的粗棉布里包着二十个火烧,这就是我一周的粮食。后来我发现,同学们都到餐厅吃饭,我猜带干粮上学的大约只有我一个。我的早餐午餐晚餐全是火烧。渐渐地,火烧也变得没了滋味。
⑤三个星期后,我和李州一起第一次走进学校餐厅的。李州问我吃什么?我说,八宝粥。李州就把我带到了八宝粥的队伍前。李州在前,我在后。我看见师傅的汤勺在大盆里一搅一舀,李州的饭盒就满了。轮我了,我一闪,闪出了队伍。
⑥我的口袋里装着两块钱,这是爷爷给我一周的零花钱。我说我用不着。爷爷说拿着,说不定能用上。我每周都把钱带回去,爷爷给我包好发面火烧,给我取两块钱时,我就会变魔术一样从口袋里亮出我的拳头,展开了,上面躺着卷成卷的两块钱。只要我不动这两块钱,爷爷就不再给我新的两块钱。
⑦可是我差一点儿就动摇了,李州说八宝粥八毛钱。如果我让师傅将八宝粥盛入我的碗里,那么,回到家,我将会怎么面对爷爷。从我记事起,我就只有爷爷,村人都说我和爷爷是村里最穷的人家。最穷的爷爷却最爱说村长念过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家顾林以后可是要上大学的。我想这已成爷爷的信条。爷爷每周给我做二十个火烧,我可不能再给爷爷雪上加霜,让爷爷每周为我筹措两块钱。我为我竟然产生想喝一碗八宝粥的念头感到无比羞耻。
⑧后来,李州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李州说学校的八宝粥太难喝,每天他总喝不完,总要倒掉半碗。他说,这你亲眼看到过,你要是不信,你可以天天和我一起去餐厅,看看是不是真的。倒掉时总能被人看见,有时老师见了还要批评李州一顿。李州对我说,不如这样,我每天分你半碗,我就不再浪费了。可我回绝了李州。
⑨有一天,我终于受不了诱惑,和他一起走进餐厅。那天,我看着他用勺子从他饭盒里向我碗里舀粥,那粥是红色的,表面却闪着一层金粉似的光。我喝了一口,除了香,竟然还有甜。那碗粥让我久久回味。我发誓,将来,一定要让我和爷爷天天能喝喝上八宝粥。
⑩后来,李州又多次喊我一起去餐厅。我说,我只是尝尝八宝粥的味道。无论李州用什么话都不能在说服我走进餐厅。
11我和大学同学三年的女孩说这些时,女孩的眼睛有些湿润。后来,女孩就成了我的女朋友。大学毕业时,女孩第一次去我家,那天,女孩从包里取出超市买的材料,为我和爷爷熬了一锅又香又甜的八宝粥。
12喝着八宝粥,爷爷幸福无比。爷爷打开话匣子,没完没了地说着我们的过去。后来爷爷坐直身子,擦净嘴角,想一会儿,说,爷爷有个秘密。我和女友吃惊地望向爷爷。爷爷郑重地说,爷爷不瞒你一辈子。你是爷爷抱来的,在镇上大路口桐树根边的土地上。
13我笑了,我说这算什么秘密,八岁那年,我就从村里人口中知道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诱惑”为标题,这既给小说设置了悬念,也点出了小说写作的主要内容。所以说这个标题很有意味,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
B.“我”开始觉得吃发面火烧很香,但当“我”看到李州把吃剩的八宝粥倒进餐厅门口的大木桶后,“我”就发誓一定要吃到八宝粥。 |
C.当“我”发现同学们都到餐厅吃饭,就“我”一人天天啃吃发面火烧时,“我”忽然很恼火,顿时觉得原来感到很香的发面火烧没有了滋味。 |
D.“我”打算到食堂吃一顿八宝粥,可当轮到给“我”打饭时,是理智让“我”退出了队伍。“我”觉得自己想吃八宝粥的想法很可耻。 |
E.这篇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读来很感人。这主要归功于作者把“我”的生活困窘状况描写得很细致。小说在②⑨11段中三次对八宝粥做了正面描写,谈谈这三次描写各自的作用。6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形象特点。6分
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是多余的,应该删去。有人却认为这一段不多余,不能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朝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人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极“举报”。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元明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贪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明朝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移交。有学者对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月俸数与当时的贪官受贿数额做过比较,结论是当时官吏贪污受贿相当于正七品官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就要被绞杀。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腐败”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反腐败斗争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立足与民主和法治的基础,完善廉政制度,长期不懈地进行反腐倡廉,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摘自《中华励志网》)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中外都强调反腐,反腐就应该从官员选拔开始进行,古人称之为“吏治”。 |
B.从某种意义上说,治官治吏,尤其是反贪反腐,意味着一个社会的进步诉求。 |
C.秦朝建立了第一个完备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
D.汉代刺史制度的建立,是因为御史不奉法,监察不力,于是皇帝另派中央官员巡视地方。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是古代最有效的反腐手段之一,就是保障吏民一定的言论自由,鼓励基层官员、民间人士越级上书,指阙言事。 |
B.作为反腐的手段,朱元璋对贪污腐败实施的刑罚骇人听闻,他独创的“剥皮实草”制起着杀一儆百的作用。 |
C.《包孝肃公奏议》一书都是记录揭露、举报贪官腐败的反腐奏折,北宋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 |
D.民告官,如果有理有据,又得到官方的及时处理,对于防治腐败,推行廉政,会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官官相护,民怨难申,就会使矛盾激化。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可见,中国古人一开始就知道防范审判不公和司法腐败。 |
B.虽然立法严惩,但腐败却从来没有绝迹,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
C.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完善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反腐败斗争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 |
D.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因此,官吏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 亲 的 来 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
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请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卡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维的境界
钱 穆
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②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摩诘诗极富禅味。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扑扑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扑扑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⑤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节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的是全诗有着特殊的意境和特殊的情趣,在诗的背后要有人。 |
B.指的是做诗要有禅味,要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是富有动感的景色。 |
C.指的是一个字都不写,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
D.指的是不直接讲出作者所感觉的,而是让读者通过外境去领略诗歌的意境。 |
根据文章的第四段进行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字和“鸣”字用得好,是因为这两个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
B.“落”字体现了生命不堪秋雨侵袭的脆弱,“鸣”字表现了草虫夜半哀鸣的凄凉。 |
C.王维“顿然”感到此生命同时又感到此凄凉,这正是诗中禅意之所在,别有意境。 |
D.这一联好就好在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是直接抒发议论,就降低了诗格。 |
下列和文章相关的论述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诗应以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为宗师,向陆游学无异于问道于盲。 |
B.陆放翁的这一联虽然对仗工整,形式整饬,但并无特殊的意境和情趣。 |
C.只有参禅悟禅,才能体味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中蕴含的无限深意。 |
D.按照作者的评价标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文中所举两例更为高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