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独立之时虽然科技远远落后于欧洲,但却具有充分的发展潜力。首先,美国是18世纪理性时代的产物,在观念上认同于科学、自由、理性。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大大有利于科学的创新精神。……立法者们十分看重知识,认为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进步。……而且,他们一致认为科学与教育应独立于政府而发展,以免受政府的限制和控制。
——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二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诞生于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受工程师叔父的影响,他从小受到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启蒙。1896年爱因斯坦进苏黎世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1年获得瑞士国籍,于次年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并于1905获得了历史性成就。1909年爱因斯坦离开瑞士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回德国任威廉皇帝物理学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法西斯政权建立后,爱因斯坦受到迫害,被迫离开德国。1933年移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
材料三 爱因斯坦坚信对希特勒只有用暴力才能遏制,于是他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他通报核裂变的能力。……美国1945 年秋天用两颗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从而结束了世界大战。……爱因斯坦并没有参与开发核武器,当他听到核弹轰炸广岛的消息时,他非常的沮丧。他在晚年致力于反对原子武器。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科技发展的优势。(不得摘抄原句)(4分)
(2)材料二中“1905获得了历史性成就”是指爱因斯坦创立了什么科学理论?他对近代物理学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分)
(3)材料三中爱因斯坦通报核裂变的用意何在?( 2分)后来爱因斯坦对研发核武器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从中体现了他怎样的社会责任感?
(4)结合材料四简要说明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对比是1:10,换言之,同一块土地改为农场式经营就可提高9倍的土地收入。16世纪寺院土地拍卖中,购买量最旺盛的是乡绅。不仅由于他们财力雄厚,还由于他们渴望用农场方式经营土地,获取利润……难怪贵族中最有远见的代表人物如肯特伯爵、巴特伯爵等也都试图进行农业改革,尽管这样的贵族很少。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直收年岁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或遇凶岁偏实,即前功尽弃,然漕银岂可欠也?差银岂可免也?总而计之,亏本折利,不数年家资荡尽,是种田求富反贫矣。”
——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卷七
材料三 1888年中国雇主经营与土地出租收益比较表

地区
单位
雇工经营收益
土地出租收益
雇工比出租收益增减
增减百分比
江苏南部
钱文
11261
15122
-3861
-26%
浙江杭州
银元
3.98
11.10
-7.12
-64%
广东汕头
银元
19.32
30.00
-10.77
-36%
湖北广济
钱文
6438
13200
-6762
-51%
山东莱州
银两
16.29
13.60
2.69
17%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世纪英国与18—19世纪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农村经济状况对两国的影响。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l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柏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贼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材料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竞全功,不顾东、北两路,亦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施。(7分)

(15分)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下面是有关1836年至l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两段材料。
材料一一、凡年满21岁之男子,精神健全,目前不在因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
四、议员支薪。以便一个诚实的商人、工人和其他等人,能离职充当其选区的代表,为国家的利益服务。
五、选区平均分配。按照选民人数产生代表,不让小的选区侵占大区的选票。
——摘编自英国《人民宪章》(1837年)
材料二英国的宪章运动历经l839年、l842年和l848年三次高潮,都以失败而告终。从主观上来说,参加运动的人员成分复杂,意见存在分歧,步调不统一,没有坚强的、统一的领导和强有力的组织,特别是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斗争经验,等等。从客观上来看,宪章运动的参与者提出的要求过高,很多不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晚期是工业生产及对外贸易不断扩张的时期,工人的困难有所缓和,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工人对政治斗争的兴趣大减;英国统治阶级实行一些劳工立法,对工人阶级进行让步,这也促使许多工人离开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宪章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归纳宪章运动的目的和失败的原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宪章运动在民主宪政发展史上的主要作用。(6分)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隋及唐初,商人及手工业者的赋税负担与一般民户相同。设关置市,目的在于管理,而不在于收税。盐酒之类的手工业生产,向百姓开放。武则天时期,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始征关津之税,但行之不久,即被废止。玄宗天宝年间,开征市肆之税,税率为2%。这一税率一直保持到德宗时期。
材料二安史之乱以后,政府用度不足,于是令各地向商贾征税。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按率征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或于津济要路及市肆间交易之处,计钱“至一千以上者,皆以分数税之”。……此后商税不断增加.达到每贯200文,即20%,其余非法征括不在其中。除商税外,唐后期财税地位较为重要的手工业税是盐税、茶税、酒税和矿税。……政府用禁榷即专卖的方式控制手工业品,从中获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后期工商税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后期工商税变化的影响。(7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大陆土地改革与中国台湾土地改革对比

大陆土地改革(1950-1953)
台湾土地改革(1949-1953)
步骤
内容
步骤
内容
减租
减息
肃匪
反霸
减少地租,减轻利息,降低农民受地主剥削的程度,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当地恶霸。





减轻租额负担,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一律不超过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37.5%;保障佃农权利,耕地租约一律为书面租约,租期不得少于6年;兼顾地主利益,佃农如积欠地租达两年之总额,地主可中止租约。




将农村人口划分为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和地主。贫农、雇农是土改依靠的对象,中农是团结的对象,中立富农,地主被定为剥削阶级,是土改打击的对象。
公地
放领
把接收的日伪政权及日本在台机构所占的土地发放给承担现耕的农民。放领地价为土地全年正产物收获量的2.5倍,分10年逐步偿还。
没收

分配
土地
实行“中间不动两头平”,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雇农,保存富农经济,坚决团结中农。
耕者

其田
征购地主水田超过3公顷或旱田6公顷的多余土地,按承领公地的办法转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对地主地价的补偿按七成实物土地债券和三成公营事业的股票搭发,年息4%。

——根据《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和《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绘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大陆土地改革和台湾土地改革,指出二者的不同点并予以说明,并谈谈台湾土地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