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大陆土地改革与中国台湾土地改革对比
大陆土地改革(1950-1953) |
台湾土地改革(1949-1953) |
||
步骤 |
内容 |
步骤 |
内容 |
减租 减息 肃匪 反霸 |
减少地租,减轻利息,降低农民受地主剥削的程度,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当地恶霸。 |
三 七 五 减 租 |
减轻租额负担,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一律不超过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37.5%;保障佃农权利,耕地租约一律为书面租约,租期不得少于6年;兼顾地主利益,佃农如积欠地租达两年之总额,地主可中止租约。 |
划 分 阶 级 |
将农村人口划分为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和地主。贫农、雇农是土改依靠的对象,中农是团结的对象,中立富农,地主被定为剥削阶级,是土改打击的对象。 |
公地 放领 |
把接收的日伪政权及日本在台机构所占的土地发放给承担现耕的农民。放领地价为土地全年正产物收获量的2.5倍,分10年逐步偿还。 |
没收 和 分配 土地 |
实行“中间不动两头平”,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雇农,保存富农经济,坚决团结中农。 |
耕者 有 其田 |
征购地主水田超过3公顷或旱田6公顷的多余土地,按承领公地的办法转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对地主地价的补偿按七成实物土地债券和三成公营事业的股票搭发,年息4%。 |
——根据《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和《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绘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大陆土地改革和台湾土地改革,指出二者的不同点并予以说明,并谈谈台湾土地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变法需要理论依托,康有为为了说服光绪帝,费了很多心思,促成了清末一场重要的变革。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给光绪的上书中说:“诚以守旧者不欲变法,实为便其私图,而往往陈义甚高,动引孔孟程朱,以箝人口。……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
——康有为《恭谢天恩并陈编篡群书以助变法请速筹全局者》
材料二 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臣于变法之事,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令其可施行章程条理皆以备具,若皇上决议变法,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三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发动维新运动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手法是托古改制。笔者依据故宫新发现的资料,断定康有为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即仿洋改制。
——王晓秋《康有为的仿洋改制与戊戌维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发明孔子变法大义”的目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的原因与思路。
(3)综合参考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中“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的具体含义。评价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在思想宣传中采取的主要策略。
人类文化的世俗化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15世纪初叶,仍为共和制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呈现出一种新的市民意识,即社会责任感。……这个时期,在意大利兴起的绘画、雕刻和建筑的新形式中,可以看出对人间事物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些艺术也反映出一种日甚一日的世俗观念和新的空间观念,直到20世纪早期,它还是欧洲人的思想基础。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哲人们建立一个进步、富裕、和谐的社会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而启蒙运动却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社会的文化。虽然它并没有摧毁教会制度,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会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用一套以理性建构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不仅如此,启蒙运动促使政治和文化领袖理性地分析社会,并积极地投身于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伟大事业中去。在很多方面,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世俗观念”的基本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世俗观念与传统基督教价值观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2)与世俗化相伴随的是近代化。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的世俗化与近代化”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10周年,以史为鉴需要对那些发生的事情有切实的理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伊(藤博文)云: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二李云: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伊云: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李云: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伊云: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李云: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才干太大。伊云: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如与中堂比才,万不能及!李云: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伊云: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三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进步党建议,鉴于即将到来的瓜分中国的行动,日本应占据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而自由党则力主割占满洲和台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理由发生了什么变化?联系材料一、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有何不同?
(3)《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日之间取得和平局面了吗?据材料三和所学日本侵华知识,分析其原因。
(4)从史料的角度看,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有何不同价值?
明代工商业虽然受到赋税政策的制约,但是,其进步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洪武(朱元璋年号)年间,免书籍农具税;永乐元年,免军民常用杂物等税,凡嫁娶丧祭,时节礼物,染练自织布帛,农器,车船运载非贩卖货物,各处小民挑担蔬菜,溪河货卖杂鱼,竹木蒲草器物,并常用器物,铜锡器物,日用食物,一律免税。
材料二 万历时改税率,派阉官监税,遍满全国,名义上十分取一,实际并无定章,土豪无赖,贿阉官得指挥、千户等名号,各据水路通路,每隔数十里,立旗设厂(税卡),搜索旅客行李,任意掠夺。又穷乡僻村,米盐鸡豕等小贸易,称为土商,一律课税……
——以上材料选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明)二百余年,天下金银,纲运至于燕京,如水赴壑。……多故(战争爆发)以来,在燕京者既尽泄之边外,而富商大贾、达官猾吏,自北而南,又能以其资力尽敛天下金银而去。……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
材料四 传统经济过程没有确立“过程的公正”,而这是建立近代经济(规范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也是使传统经济国家走出那种“繁荣-崩溃”往复循环的怪圈所必需的。……它(传统国家)没有遵循“最初财产来路清白,此后的财富积累是通过自由交易实现的”
——选自秦晖《传统十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初免税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赋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财政困难的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过程公正”的含义。运用前三段材料,说明明朝经济难以成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之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干部楷模。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摘自《焦裕禄》
材料二2014年3月17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18日上午,总书记在兰考县委老办公楼举行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开门见山:“我之所以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因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摘自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面临的困难。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现在我党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焦裕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