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属于免疫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排出作用 ⑤皮肤的屏障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A.②⑤ | B.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②③⑤⑥ |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鱼在此生态系统中呈“J”形增长 |
B.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
C.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
D.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 |
B.2~6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
D.第8年种群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杨树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 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