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20070327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 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释]①宴然:安闲的样子。②谏逐客: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六国来到秦国做官的人,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提出了反对意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中:符合
B.灭三代法而尚督责尚:崇尚
C.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劝:鼓励
D.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易:交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秦国地形便利不如因普遇之
B.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亦远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B.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C.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D.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
译文:                                                                   
(2)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译文:                                                                   
(3)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韵-项是

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援笔:提笔,执笔。
B.世颇谓偃蹇不偶偃蹇:骄横,傲慢。
C.巩视之泊如也泊如:恬淡无欲貌。
D.斟酌于司马迁、韩愈斟酌:仔细地比较。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货窜名军伍中率:率领 B.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乱 已:已经
C.罪且副元帅及:牵连 D.吾疾,愿留宿门下作:工作

下列各句中全都能表现段太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一项是 ()
①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②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④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⑤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汾阳王的副元帅驻扎在蒲州时,郭晞做尚书,放纵手下士卒作违法乱纪的事,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心中忧虑而不敢说。
B.太尉看到这种情况,主动向白孝德请缨,暂代节度使的职位,为白孝德制止祸乱,并保证不使王子晞的人受到牵连。
C.太尉斩杀十七个暴卒后,郭晞军营中一时大噪,士兵们都披上了盔甲准备报仇,段太尉非常从容地准备到郭晞军营中加以说服。
D.终于说服了郭晞,并留宿在郭晞的军营中,第二天一起到白孝德处表示改过,白孝德非常感激。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又刃刺酒翁。 B.公诚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
C.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D.汝将何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晞一营大噪,尽

A.裂裳 B.注善药
C.又以刃刺酒翁,酿器 D.乃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尤世威,榆林卫人,与兄世功、弟世禄并勇敢知名。天启中,世威积官建昌营参将,调守墙子路。七年迁山海中部副总兵。宁远告警,从大帅满桂赴援,力战城东有功,增秩受赐。崇祯二年擢总兵官,镇守居庸、昌平。其冬,京师戒严,命提兵五千防顺义。俄命还镇,防护诸陵。四年代宋伟为山海总兵官,积资至左都督。
明年正月,贼陷凤阳。世威以二千五百骑赴之,抵亳州。会总督洪承畴出关讨贼,次信阳,命世威趋汝州。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及承畴既入关,贼避之而南,复由蓝田走卢氏。扼于世威,仍入商、洛山中。世威军暴露久,大疫,与贼战失利。世威及游击刘肇基、罗岱俱负重伤,军大溃。贼遂越卢氏,走永宁。事闻,命解任侯勘。十年,宣大总督卢象升言:“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今当用兵时,弃之可惜。”乃命赴象升军自效。及象升战殁,自免归。
十五年以廷臣荐,命与弟世禄赴京候调。召对中左门,复告归。明年十月,李自成陷西安,传檄榆林招降。总兵官王定惧,率所部精兵弃城走。时巡抚张凤翼未至,城中士马单弱,人心汹汹。布政使都任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与众议城守。众推世威为主帅。无何,贼十万众陷延安。廷杰募死士,乞师套部。师将至,贼分兵却之,攻城甚力。官军力战,杀贼无算。贼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矢石交至,世威等战益厉。守七昼夜,贼乃穴城,置犬炮轰之,城遂破。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世威被执,缚至西安。自成坐秦王府欲降之,世威不屈膝。自成怒,杀之。
(节选自《明史·尤世威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成官建昌营参将积:累积。
B.信阳,命世威趋汝州次:驻扎
C.布政使都任集副将惠显亟:急忙。
D.贼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益:更加。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革川朱阳关之险/
B.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C.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D.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世威因功提升官职。因作战勇敢,尤世威不断升职,从低职升到建昌营参将,又从建昌营参将升到山海中部副总兵、总兵官、山海总兵官、左都督
B.尤世威曾被解除职务。他率领的军队跟贼兵交战时,他及游击刘肇基、罗岱都负了重伤,因而导致大败。朝廷知道后就把世威解除职务,听候查处。
C.尤世威拥有较高威望。被皇帝解除职务后,宣大总督卢象升为他在皇帝面前求情;十五年因朝臣推荐他受命赴京等候调用;榆林城危急时大家公推他当主帅。
D.尤世威勇敢抵抗贼兵。崇祯十六年,贼寇用力攻打榆林,箭头、飞石不断地打过来,世威等更加勇猛战斗。城失守后,世威等人继续指挥官兵进行战斗。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
(2)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对下列句子中哈徐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同郡刘焯造:培养
B.非匹夫,君德亦然特:只是
C.加散骑常侍,为子爵:封爵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致仕:辞官回家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是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皇太子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把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