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就?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笃而辞质笃:深厚 |
B.会合不可以期期:约定 |
C.向人索衣食索:搜寻 |
D.士友间鲜不相庆鲜: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
B.方苞无法告诉僮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
C.心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 |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2)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伯成,字景初。少从朱熹学。授明州教授。以年少,嫌以师自居,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改知连江县。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又言于御史,朱熹大儒,不可以伪学目之。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爱民为本。推熹遗意而遵行之,创惠民局,济民病,以革裰①鬼之俗。
迁工部侍郎。时权臣方开边。伯成言:“天下之势,譬如乘舟,中兴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坚致,岁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犹惧覆败,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进右司郎官,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出为湖、广总领。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乞戒将帅毋生事。
嘉定元年,召对,面谕:“前日失于战,今日失之和。小使虽返,要求尚多。陛下不获己,悉从之。使和议成,犹可以纾一时之急;否则虚帑藏以资敌人,驱降附以绝来者,非计也。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知镇江府。全活饥民,瘗②藏野殍,不可胜数。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军于固山石牌,伯成谓:“虚此实彼,利害等耳。包港在焦、圈之中,不若两寨之兵迭戍焉。”固山寨兵;素与海盗为地,伯成廉知姓名,会郡都试捕而鞫之,无一逸去。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宝庆元年,加宝文阁学士。虽力以老病辞,而爱君忧国之念不少衰。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坐论事贬,蹙然语所亲日:“向吕祖俭之谪,吾为小臣,犹尝抗论。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遂抗疏。
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人害正,词色俱厉,不少假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有删节)
注:①裰,读j i,信鬼神。②瘗,读y i,掩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嫌以师自居嫌:厌恶 | B.犹可以纾一时之急纾:缓解 |
C.驱降附以绝来者绝:断绝 | D.会郡都试捕而鞫之会:恰巧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傅伯成“表里洞达”的一组是(3分)()
①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②坐是不合,出知漳州
③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④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⑤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⑥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⑨④⑤ | D.①⑨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伯成律己爱民,任连江知县时,兴修堤坝以利百姓;在漳州,创办惠民局,救治百姓的病苦,革除当地相信鬼神的风俗。
B.傅伯成敢于直言,任太府寺丞时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宝庆元年,听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不顾年老多病上疏抗言。
c.傅伯成爱君忧国,针对权臣开拓边疆的主张,他认为南宋朝中兴将近八十年,已像一只有缝隙和漏洞的大船,要担心它的倾覆颓败。
D.傅伯成正直无妄,称赞他人的长处,就像赞扬自己的孩子一样;谈到奸邪小人误国,残害忠良,声色俱厉,不加掩饰。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⑵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⑶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待漏院①记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②,相君至止,哕哕③銮声。金门未辟,玉漏偁④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土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⑤,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⑥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⑦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选自《中华散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待漏院:宰相等待早朝休息的在方,漏,古代计时器。②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③哕哕:huì(书)铃声。④偁:同“称”。⑤慆(tāo)慆:纷乱。⑥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⑦棘寺:掌管司法的中央机构大理寺的别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相天下者相:宰相 |
B.请修德以厘之厘:治理 |
C.政柄于是乎隳哉隳:毁坏 |
D.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毁:坏名声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达能使“百姓亲、万邦宁”策略的一组是()
①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②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
③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④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⑤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⑥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本文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明确指出只要任用一心为国为民而勤于政务、为人慎重的宰相,就能使国家清平、百姓富足。 |
B.本文是作者作宰相时所写,记录在待漏院墙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
C.本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大臣们在待漏院临朝前的神态、动作描写,列举出三种类型的宰相:一种是忧国忧民、敢于直谏的的宰相,一种是营私弄权、谄上欺下的宰相,一种是窃据高位、碌碌无为的宰相。 |
D.作者在行文中既注意了句式的整饬,句法又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具有平易晓畅、结构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等特色。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译文:
⑵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译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晁错论
【宋】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注]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 狃(niǔ):习以为常。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期月:一个月,泛指短时期 |
B.错不于此时捐其身捐:献出 |
C.无故而发大难之端端:开头 |
D.而遗天子以其至危遗:赠送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晁错被杀的原因是“自祸”的一组是()
①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②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③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④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⑤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⑥错不于此时捐其身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事先估计到灾难发生的必然性,在慢慢地画出地形图后,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
B.当七国发生叛乱的时候,晁错既没有挺身而出承担危险,也没有亲自率兵去阻击叛军,反而留守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让景帝刘启亲自率兵出征。 |
C.作者抓住晁错当时对待吴、楚起兵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认为晁错被杀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袁盎进谗言,而是“自祸”。 |
D.本文最后总结的历史经验就是,要想成就非同寻常的功业,就不能只考虑怎样保全自己,否则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
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2) 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3)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指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②渥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砍,割。④膂:脊梁骨。⑤痏(wěi):疮,疹。⑥戕摩:伤害,残害。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 |
B.甚将延乎肝膈延:发展,蔓延。 |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涂抹。 |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寓:居住。 |
下边五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 |
把文言文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臣事金国,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金人改虑,捽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人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人藩臣之位乎?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仇敌而使之拜,则怫然怒;堂堂大国,相率而拜仇敌,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敌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敌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也?况敌人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敌,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口,败之于淮阴,较之往时蹈海之危,固已万万。傥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敌人下哉?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愎谏,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顷者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桧曰敌可讲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之矣” 。呜呼!参赞大政徒取容充位如此,有如敌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举以使虏举:拿来 |
B.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啖:利诱 |
C.只如顷者敌势陆梁陆梁:跳梁,跳跃行走不受拘束 |
D.引古谊以折之折:责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B.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桧乃厉声责曰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
D.祸且不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七年,金国废黜伪齐国皇帝刘豫,利诱南宋向金国投降。宋高宗习于苟安,不顾人民的反对,信任秦桧,让他主持和议。绍兴八年,胡铨上这个封事,反对和议,直接指斥皇帝。 |
B.文中以事实证明,虽然南宋的军队曾经接连在襄阳、淮上、涡口、淮阴等地败给了金国,但是比起当年在海上崎岖辗转的经历,已经好了万万倍。完全可以与金国一战。 |
C.文章以愤激语作结,指出屈辱的和议如告成,宋朝地位降低,成为金国的藩属,那就是个小朝廷了。 |
D.这篇奏疏弹劾王伦、秦桧、孙近三人,目的却是反对和议。金使是王伦引来的,所以先弹劾王伦。但是主持和议的是秦桧,所以弹劾秦桧是全篇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