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伶传
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己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选自叶圣陶、夏丏尊《国语百八课》)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静女:娴静的女子 |
B.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超过 |
C.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过:拜访 |
D.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俦:部属,手下 |
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而其最著者二 |
B.金陵为明之留都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 |
C.耻其技之不若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
D.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此吾之所为师也!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表现李伶的演技高于马伶的一组是( )(3分)
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②坐客乃西顾而叹
③首不复东
④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⑤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⑥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
A.①⑤⑥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伶和李伶都是当时著名的戏剧演员,他们分属华林部和兴化部。在扮演严嵩这一角色上,李伶的演技要略胜马伶一筹。 |
B.记写第二次较量,马伶获胜,作者用了倒叙笔法,这样记叙的好处是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原委,显出故事的戏剧性。 |
C.将近三年的苦心学艺,马伶的演技突飞猛进,当他再次与华林部同场竞技时,他扮演的严嵩这一角色惟妙惟肖,让对手输得心悦诚服。 |
D.马伶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潜心观察,用心揣摩,才能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
给文末划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
侯 方 域 曰 异 哉 马 伶 之 自 得 师也 夫 其 以 李 伶 为 绝 技 无 所 干 求 乃 走 事 昆 山 见 昆 山 犹 之 见 分 宜 也 以 分 宜 教 分 宜 安 得 不 工 哉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
(2)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吴录曰: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儿有卿相之骨。”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绠绁① 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沉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以为船重必败。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余人。
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
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粲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下狱诛。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改)
【注】①绠绁(gěng xiè):绳索。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
B.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
C.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
D.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迁。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
B.处士,又名“隐士”,唐代习惯称为“高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
C.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示年份)。“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的第四个年号,共计14年。 |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粲幼时就表现不凡,后来被孙河将军赏识,奏请朝廷任命,从而走上仕途。 |
B.吾粲任职后,治理有方,名声政绩毫不逊于同道,后来不断得到任用。 |
C.在会稽太守任上,吾粲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隐士谢谭。 |
D.在宫廷斗争中,吾粲“抗言执正”,因正直而丧身,陈寿认为这是可悲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儿有卿相之骨。”
(2)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余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四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濬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太过,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濬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濬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识□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濬为益州刺史。濬设方略,悉诛弘等。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除大司农。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
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濬造船于蜀,其木屑蔽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流屑以呈孙皓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军。”皓不从。
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州)贤愚无不嗟怨。□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发诏。濬于是统兵。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军,□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
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壬寅,濬入于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造于垒门。濬躬解其缚,送于京师。收其图籍,封其府库,军无私焉。
(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欲济其所欲济:成就 |
B.宜有以裁之裁:裁决 |
C.羊祜雅知濬有奇略雅:向来 |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乖:不顺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识□谓祜可谓能举善焉②□观时运,宜速征伐
③帝深纳焉,□发诏④□父母戒之曰
A.①之 ②若 ③乃④之 | B.①者 ②且 ③乃④其 |
C.①之 ②且 ③则④之 | D.①者 ②若 ③则④其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
B.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
D.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虽然通晓古籍,姿容俊美,但由于一直不注意修养品行,因此不被当时的人们称道。 |
B.州郡征召王濬担任河东从事,他到任以后,查办了一些不廉洁的官吏,让他们自动离去。 |
C.王濬做益州刺史时,设下计谋将盗贼张弘等人绳之以法,边境少数民族百姓纷纷投奔他。 |
D.王濬接受晋武帝的诏命建造战船,他造船用的碎木片顺流而下,引起了吴国君臣的警惕。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译文:
(2)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宇文测,字澄镜,太祖之族子也。高祖中山、曾祖豆颓、祖骐驎、父永,仕魏,位并显达。
测性沉密,少笃学,每旬月不窥户牖。起家奉朝请、殿中侍御史,累迁司徒右长史、安东将军。尚宣武女阳平公主,拜驸马都尉。及魏孝武疑齐神武有异图,诏测诣太祖言,令密为之备。太祖见之甚欢。使还,封广川县伯,邑五百户。寻从孝武西迁,进爵为公。
太祖为丞相,以测为右长史,军国政事,多委任之。又令测详定宗室昭穆远近,附于属籍。除通直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大统四年,拜侍中、长史。六年,坐事免。寻除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行汾州事。测政存简惠,颇得民和。地接东魏,数相钞窃,或有获其为寇者,多缚送之。测皆命解缚,置之宾馆,然后引与相见,如客礼焉。仍设酒肴宴劳,放还其国,并给粮饩,卫送出境。自是东魏人大惭,乃不为寇。汾、晋之间,各安其业。两界之民,遂通庆吊,不复为仇雠矣。时论称之,方于羊叔子。或有告测与外境交通,怀贰心者。太祖怒曰:“测为我安边,吾知其无贰志,何为间我骨肉,生此贝锦!”乃命斩之。仍许测以便宜从事。
八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转行绥州事。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乃于要路数百处并多积柴,仍远斥候,知其动静。是年十二月,突厥从连谷入寇,去界数十里。测命积柴之处,一时纵火。突厥谓有大军至,惧而遁走,自相蹂践,委弃杂畜及辎重不可胜数。测徐率所部收之,分给百姓。自是突厥不敢复至。测因请置戍兵以备之。十年,征拜太子少保。十二年十月,卒于位,时年五十八。太祖伤悼,亲临恸焉。仍令水池公护监护丧事。赠本官,谥曰靖。
测性仁恕,好施与,衣食之外,家无蓄积。在洛阳之日,曾被窃盗,所失物,即其妻阳平公主之衣服也。州县擒盗,并物俱获。测恐此盗坐之以死,乃不认焉。遂遇赦得免。盗既感恩,因请为测左右。及测从魏孝武西迁,事极狼狈,此人亦从测入关,竟无异志。子该嗣。历官内外,位至上开府仪同三司、临淄县公。测弟深,一代良臣。
史臣曰:宇文测昆季,政绩谋猷,咸有可述,其当时之良臣欤。(原文有删节)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
B.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
C.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
D.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驸马都尉,官职名,掌管副车之马。我国东汉以后称帝王女婿为“驸马”,即因驸马都尉而得名。 |
B.除、拜、加、转,表示古代官吏的授职或调动的情况;伯、公,指的是爵位,从等级看,公高于伯。 |
C.突厥,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也是世界历史上古老的民族之一。 |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叫谥号,即用一两个带歌颂褒扬性质的字对死者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测出身官宦,家世显赫。从高祖宇文中山到父亲宇文永,都任职北魏,地位显达;他本人是皇族子孙、宣武女婿,一生任职众多;弟弟宇文深,一代良臣;儿子宇文该继承爵禄,历任官职,地位尊崇。 |
B.宇文测性格沉稳,施政仁厚。他年少读书时礼相待,使东魏人大受感动,从此以后两界百姓,安居乐业。 |
C.宇文测戍边有方,足智多谋。在绥州时,面对突厥的入侵,他命令事先在重要道路上堆积柴草的地方同时点火,使敌人误以为大军到来而溃逃,己方收获无数。此后,他请求朝廷加强防备,常常十天整月地目不窥园;在汾州任职时,对前来侵掠的东魏人,他像对待客人一样以礼相待。 |
D.宇文测为人宽厚,颇得人心。在洛阳的时候,他宽容了偷他妻子衣服的盗贼,使这个盗贼受到感化,在西迁入关,事情极其窘迫的情况下,这个盗贼伴随在他身边,一直忠心耿耿。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测为我安边,吾知其无贰志,何为间我骨肉,生此贝锦!
(2)测恐此盗坐之以死,乃不认焉。遂遇赦得免。盗既感恩,因请为测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损伤 |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
D.然后以禁,则齐齐:一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家人逼之,乃投水而死 |
B.固将明其说于天下固前圣之所厚 |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
翻译句子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见上文)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见上文)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见上文)
(4)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晋文之事》
(5)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文言文阅读。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③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忤帝意忤:违背 |
B.千户适莅狱适:往,去 |
C.帝闻言,色稍霁色:脸色 |
D.遣其孙骥诣阙上书阙:朝廷 |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诏求直言②时勉言营建之非③对不屈④时勉独正立
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②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3)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