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林冲与众人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教看天王堂时,这是营中第一样省气力的勾当,早晚只烧香扫地便了。你看别的囚徒,从早直做到晚,尚不饶他;还有一等无人情的,拨他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⑴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军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役的细节描写上。 |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役责骂和恐吓。 |
C.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
D.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
⑵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答:
⑶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现代诗的“有”与“无”
吕 进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庄子说:“大辩不言。”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者,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 |
B.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诗人要能从“有”到“无”,这给诗人带来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
D.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和天然境界。 |
下列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
D.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说不出”的意来代替“不说出”的象,以意尽象。 |
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写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诗作?
答: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雪夜出诊
(美)比利·罗斯
夜,大雪飘飞。将近晚上九点的时候,医生正在家里看书,电话铃响了。
“请找凡艾克医生。”
“我就是。”医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凡艾克听到话筒里传来另一个人的声音:“我是兰福斯医院的黑顿医生。我们刚接到一个男孩,他的脑袋被子弹打中了,现在非常衰弱,也许活不长了。我们得马上给他动手术,可是你知道,我不是外科医生。”
“我这儿离格兰福斯90多公里,恐怕——”凡艾克犹豫了一下,“对了,你请过马萨医生没有?他就在你们镇上。”
“我们去过电话,他今天碰巧外出了。”黑顿答道,“那孩子伤情危重,他是自个儿玩弄火枪时不小心出事的。”
“哦!可怜的孩子。无论如何,我会尽快赶到你们医院。现在正下着雪,大概十二点我就可以赶到。” “请慢,凡艾克医生。还有一点我得告诉你,孩子家很穷,我想他们不会给你多少报酬。”
“这没有什么。”凡艾克说完,挂上电话,几分钟后便驾着他分期付款买来的小汽车出发了。
崭新的小汽车在雪地里艰难地行驶。刚到郊外,车前突然窜出一个身穿黑大衣的男人,凡艾克急忙刹车。车未停稳,那男人已经敏捷地打开车门钻了进来。
“请你马上下车!”男人低声命令道,“我有枪。”
“我是医生,”凡艾克很镇静,“我现在要赶去抢救一个情况危急的——”
“别废话!”裹着破旧黑大衣的人粗鲁地打断他的话,“你赶快下去,别惹我生气。”
凡艾克被迫下了车,眼看着车子飞驶而去。他在雪地里站了好一会儿,愣愣地看到大雪把车轮印重新覆盖后,才猛地清醒过来,急忙到附近寻找人家。用了将近半个小时,他才在一户人家找到电话,联系了一辆出租车。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辆出租车终于来到了。凡艾克立即钻进汽车,催促司机全速前进。
凌晨一点多,凡艾克到了格兰福斯医院。黑顿医生早在医院门口等着了,不过他的神情已经不是那么着急了。
“我已经想尽了办法,”凡艾克气喘吁吁,直搓着冰冷的双手,“可是有人在半路上截住了我,抢走了我的车。黑顿医生,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谢谢你!凡艾克医生。我知道你已经竭尽全力了。”黑顿拍拍对方身上的雪花,“孩子一小时前死了。”
两位医生走到候诊室门口。凡艾克倏地惊呆了:门边的长凳上,坐着一个裹着破旧黑大衣的男人,头深深地埋在两只手掌中。听见有人来,他抬起头,目光呆滞。突然,他像发现了什么,死死盯着凡艾克。
“亨尼汉先生,”黑顿指着凡艾克,对那男人说,“他就是我请来的凡艾克医生。他本想赶来抢救孩子,可惜中途被歹徒抢走了汽车,所以迟到了。他已经尽了全力,可惜还是晚了。”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黑顿医生在介绍孩子受伤的原因时说“他是自个儿玩弄火枪时不小心出事的”,请分析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凡艾克”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真实的神话
南帆
人们对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任与机械有关:这种真实不是某一个头颅想象出来的,这种真实是公正不阿的机械拍摄下来的。机械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摄像机不会因为某种偏见、打瞌睡或者笔误而有意无意地歪曲了现实。另一方面,摄像机是客观的,中性的,它摒弃了人为的主观判断而忠于世界呈现的真相。人们常常利用摄像机进行比喻。人们常常说,某个作家的小说如同摄像机拍摄的一样真实。利用特技摄影,人们可以看到一朵花活起来似的开怀怒放,看到深海的珊瑚和奇形怪状的鱼类。人们从未有过这样的视觉经验,但人们相信摄像机不会错。
可是,这种信任过于天真了。影像符号、机械与科学技术提供的是某种表象的真实,这些机械从未脱离过人为的有意操纵。摄像机的推、拉、摇、蒙太奇以及种种匠心独运的剪辑无不暗示出机械操纵者的主观意图。这里,所谓的真实无宁说是机械操纵者所承认、所欲看到的真实,摄像技巧不过是为这一切制造某种貌似自然的形式而己。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极端地说,电子传播媒介提供的表面真实不过是换取人们对于虚构的信赖——表面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虚构。例如,电影一开始就没有陷于所谓的真实之内。电影并没有停留在照相式的反映上,电影的意图更像是赋予某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以真实的外观。早期电影史上,人们称之为“魔术师”的乔治•梅里爱已经开始运用多次曝光拍摄一些魔幻的场面——这种魔幻因为保存了某些可信的细节而极具真实感。从摄影棚、模型的使用到特技摄影,电影“弄虚作假”的技术日臻成熟。换一句话说,只要人们愿意,电子传播媒介完全有条件编造天衣无缝的谎言。
如果说,摄影棚、模型、特技摄影多少与现实原型发生某种联系,那么,计算机——另一种机械——的诞生几乎改变了电影制作之中的所有领域。计算机的数码成像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计算机抛下了现实世界,或者说,计算机正在凭空生产某种“真实”。数码成像不必乞求视觉误差的效果,不必利用模型或者特殊的拍摄费尽心机地偷天换日,这种“真实”仅仅来自导演的想象。无论是《真实的谎言》,还是《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人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种种奇异的景象,生龙活虎,清晰无比——但是这些景象并未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之前。数码成像的基本涵义是,摄像机拍下某些原始图像以数码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之后,创作人员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对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形状、色彩以及运动的快慢、方向进行三维立体图像的处理。《侏罗纪公园》的计算机三维特技制作是由ILM工作室完成。这个工作室在计算机屏幕上制作了一头10英尺长的速食龙,然后由计算机模拟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把一头恐龙变成十多头,并且按照每秒24幅的标准生产出恐龙连续动作的静止画面。的确,《侏罗纪公园》的创作人员和观众一样从未见过真实的恐龙,但是,影片之中的恐龙不仅活灵活现,它们在跺地时腿部的肌肉还会发生颤动。在我看来,数码成像可能摧毁某些最后残存的界限。
神话的时代已经逝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哪叱探海,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些神话赖以产生的文化环境消失了。马克思曾经问道:“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相信科学技术无疑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旋律,科学技术是人们观察真实的保证。然而,人们没有料到的是,现今的科学技术业己具有这种能力——它甚至能随心所欲地制造“真实”。相对于原始初民的神话作品,科学技术无宁说是一个超级的神话制造者,只不过科学技术的威望可以将这些神话称之为真实而己。这时,人们可能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某些时候,科学技术导致了神话与真实二元对立的消解。下列有关“真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是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认为只有真实的才是有价值的。 |
B.电子传播媒介刻意追求表象的“真实”,有时目的只是为了换取人们对虚构的信赖。 |
C.和照片带来的完全的“真实”不同,早期的电影就没有局限在完全的“真实”里面。 |
D.“真实”和神话之间曾经有过清晰的界限,但这种界限现在已经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
根据文意,摄像机拍摄影像和计算机数码成像主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四段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马克思如何看待科学和神话的关系,作者又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悬崖上的小旅馆
离婚才一个月,工作多年的公司又解雇了他,雄田万念俱灰,想到了远离尘嚣的富士山原始森林。每年,很多人就是在那儿自杀而找到了归宿。
这天,雄田来到当地小镇,雇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叫吉野,可能是平时见惯了来这里自杀的人,他面无表情嘟咕道:“前几天,我还送了一个东京来的……”
两个小时后,目的地到了。雄田一下车,立刻感到一股阴森之气从林中袭来,他抬了下头,林子上方可见一处陡峭的悬崖,那里隐约坐落着一幢白色的房子,一群白鸽带着哨音正朝白房子飞过去。
雄田问:“那是什么?小别墅吗?”
吉野仍无表情:“是家小旅馆。”
“小旅馆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呢?”
“如果你觉得这事有趣,自己登上去看看。”
吉野开车走了后,悬崖上那隐现的白房子,仍像云雾般让雄田感到迷离,真的是小旅馆吗,那片风景中还潜藏着什么呢?雄田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耐不住好奇,沿着幽林中的羊肠小路向陡峭的悬崖攀登上去。
正午时分,雄田才到达悬崖上的白房子,人也几乎累瘫了。果然是个小旅馆,屋旁两棵溢香的樱花树正在怒放。老板是个中年女人,还有位老妇人据说是她母亲,另外一个则是喊她“妈妈”的小女孩。
雄田早已饥肠辘辘。在旅馆登记后,女老板把他带到厨房,原来凡是来小旅馆的游客,喜欢吃什么,就自己动手弄。雄田尬尴地站着,不知道怎么弄。女老板笑着说:“雄田先生,你在家从没干过这些事儿,对吗?”
于是,女老板给他做了一碗荞麦面条,雄田觉得好吃极了!他想到离异的妻子,一起生活了10年,她不知给他做过多少碗美味的面条,可他一句感谢的话都没说过,有时还冲妻子大发脾气……
稍休息了会儿,雄田走出小旅馆远望。悬崖本就无路可循,几条小径显然是靠人力一点点修整出来的,陡险的一侧还扯有铁索。小女孩正在赶偷食的鸟儿,原来,在岩石丛的凹处种有菜秧。雄田摇了摇头,因为凹处里只有一点点土壤。
“叔叔,您是担心长不出来吗?”小女孩冲他欢快地说,“妈妈说石头缝儿里能长出树和草,也能长出好吃的青菜。”她瞥了一眼在近处觅草的两只山羊,又得意地说,“我养的,明年这时候,母羊会生下许多小羊,我也能上学了。”
“是吗?”
小女孩点点头:“妈妈说了。要送我到最好的学校读书。她每个星期都会去看我……”雄田的心像被什么猛蜇了一下,想到上小学的儿子,尽管不在他身边了,但他答应过儿子每周六带他去动物园或去科技展览馆看机器人。今天正好是星期六,儿子一定很失望……
天慢慢黑了下来,雄田回到客房时,老妇正将一桶热水吃力地倒入浴盆,还替他准备了一套睡衣。见他进来了,老妇只是慈祥地笑了一下,蹒跚地走了出去。雄田的眼睛不禁湿了。母亲活着的时候,也是这样不声不响地照顾他。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温暖了!他也已经知道,小旅馆平时所用的全靠从悬崖石缝中一点一滴渗下来的水,有时,两天也接不了一桶。
雄田一觉醒来时,已是翌日中午了。他走出小旅馆,登上一块突兀的岩石远眺:灿烂的阳光下,富士山无比巍峨壮观,绿色的林海苍茫无际,飘逸的雾气中,隐露各种树花姹紫嫣红,景色美丽极了。雄田心潮澎湃,突然,他发泄般迸发出一阵喊叫,激起的回荡久久不息。
第三天早上,雄田已在下山的途中。他看到有两个失魂落魄的男子,显然不是一路的,正各自沿着不同路径,向悬崖上的小旅馆吃力攀登。
雄田知道下山以后没有载他返城的出租车了,司机们将那些寻死的乘客送到林海,明知不可能再载到什么人返程就会立即返回了。
没想到,雄田刚走出森林,就见路旁停着载他来的那辆的士,像是专门等候他回去。吉野那张冷漠的脸上,也充满了微笑,主动地向他打招呼:“太郎先生,你好,我们又相逢了!”
说着,接过雄田手中的旅行包,“到过悬崖上小旅馆的人,很多都会重新走出这片阴森迷林的。”
雄田太郎呆了一下,喃喃地说:“我明白了,吉野先生,你与悬崖上小旅馆一定有什么关系,而且这几年来都是这样。”
“是的,您看到的那位老妇是我的母亲,另一个是我的嫂子,你看到的那个可爱小女孩,其实是一个孤儿。我父亲、姐夫都是在这片森林自杀的,四年前,小女孩的父母也是在这儿结束了人生……”
吉野说到这里,看看陷入沉思的雄田,眼睛湿了,“人生就像攀悬崖,只要你登上去了,站在高处,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其实就在离你并不遥远的前方……”
(选自《小小说月刊 》 2010年第11期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第二自然段司机吉野的“面无表情”是因为他平时见惯了来这里自杀的人,他的“嘟咕”表明他已经见怪不怪,心底冷漠。 |
B.“小旅馆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呢?”小说的开头巧妙地通过对话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味,亦有扣题之妙。 |
C.小说中的“带着哨音的白鸽”“溢香的樱花树”“岩石丛凹处的菜秧”“觅草的小山羊”乃至“欢快的小女孩”都给人带来祥和的气息,带来一种生命的暖意和亮色。 |
D.“雄田发泄般地迸发出一阵喊叫,激起的回荡久久不息。”表明了雄田心中的郁结打开了,他已改变了自杀的念头。 |
E.文章结尾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有二:一是照应标题,并做到结构上首尾圆合;二是揭示并升华文章的主旨,激励人们直面挫折和艰难,走向美好明天,并表达了对生命的关爱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哲理思考。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有人建议把标题“悬崖上的小旅馆”改为“雄田”,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陶渊明反对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主义文学观。首先,他提出“求会意”的读书观以反对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的敲门砖的读书观。自汉代设六经博士以来,读书人往往把通经视为入仕的途径,因而他们读书不是为了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而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意图,以至故意曲解经义为统治者的需要作辩护。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认为应该为获得审美快感而读书,批判了势利文人和庸俗世风。其次,他提出了“示己志”的创作观以反对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理过其辞”的玄言诗余波尚传,而“俪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风气开始泛起的时候,浮躁做作的诗风弥漫于文坛。此时陶渊明不炫耀辞藻,不逞博斗辩,而提倡一种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的自然率真的文风,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总之,陶渊明极力想抹去功利主义给文学涂上的阴影,恢复它精神家园的本来面目。
陶渊明的人格特点还表现为他对自己淡泊自守的处世态度的自豪。他“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友们请他去喝酒,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饮酒,而“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陶渊明传》),他是通过饮酒这种形式表达某种意向,他饮必求醉,在醉中去体味那自由的精神境界;他饮不守礼,公然蔑视传统的规矩礼法,要求行动上的随意任性,可见陶渊明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这是典型的道家处世观,是道家最终极的生命追求。陶渊明正是想以此匡正世人被名利异化扭曲了的人生。陶渊明并不是像那班饱食终日的达官贵人们一样唱高调,他的生活是相当贫困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正因他能对此泰然处之,才见出了他境界之崇高。他的,他自己说过:“夫子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因此他的淡泊自守就不单纯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也包含了儒家安贫乐道的最高人格水准,也就是赞语中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实质就是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摘自《中国传记艺术》韩兆琦)下列关于“功利主义的文学观”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
B.不能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又想迎合统治者,就曲解经义。 |
C.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 |
D.诗风浮躁做作,喜欢炫耀辞藻、逞博斗辩。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饮必求醉,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体味自由的精神境界。 |
B.陶渊明的淡泊自守表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人格,和道家的清静无为完全不同。 |
C.作者认为淡泊自守能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
D.陶渊明追求自然人生状态是以贫贱守志为思想支柱,所以对相当贫困的生活泰然处之。 |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1段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