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二)
轻轻的我走了,                           悲哀的
正如我轻轻的来;                     种族
我轻轻的招手,                           我们必须战斗啊!
作别西天的云彩。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那河畔的金柳,                           田野上,
是夕阳下的新娘;                     自由呵……
波光里的艳影,                           从血的那边
在我的心头荡漾。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                                     向我们来了,
(徐志摩《再别康桥》)                    像暴风雨,
像海燕。
(田间《自由,向我们来了》)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节奏上,《再别康桥》短促如鼓点,《自由,向我们来了》比较舒缓。
C.《再别康桥》中的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D.《再别康桥》“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

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后面题目。
定风波李珣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注]希夷:指一种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第一段中写景只提到了“云水”,请分析这两种景物在词中的作用。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②痴儿:指作者自己。
②朱弦:琴的代称。④佳人:知心朋友。
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诗歌首联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诗歌第二联写得非常精妙传神,请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注】本诗为作者元和十二年冬在江州所作,当时作者的弟弟白行简将于次年春天从梓州赴江州,先以信告知作者,这是白居易接到信后答复他的一首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鉴赏尾联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踏莎行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绍圣三年,词人被贬徙郴州。本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当时寓居郴州旅舍。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