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实行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飞跃,促使孙中山先生思想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 | B.多次革命斗争的失败 |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D.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
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企业 |
C.发展乡镇企业 |
D.进城打工 |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普遍出现工资上扬的情势,不少重商主义者在寻求解决之道时认为,“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器械是减少劳动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尽管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更有人指出,“降低了穷人的工资,结果是减少了产品的价值。这将永远是贸易的真理,因为你付出的工资越少,工作干得就越糟”。这些观点最有可能直接影响( )
A.英国获得世界商业霸权 |
B.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
C.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 |
D.英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主要是由于()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
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C.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的冤假错案 |
D.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