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同学在网上搜到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关键词“列宁”、“四月提纲”、“攻打冬宫”,这个历史事件应该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 B.巴黎公社革命 |
C.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 D.俄国十月革命 |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
D.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元代的科举制度也基本上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只考两场,要求相对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淮河以南的南宋境内的人民)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严格,乡试、会试考中名单都按种族分配。这表明()
A.元朝主要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主要手段 |
B.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
C.元朝统一后重视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
D.其做法在于协调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以汉族为代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
荀子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制度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郡县制 | B.三省六部制度 | C.通判制 | D.行省制 |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