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制社会
中,皇帝及皇权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良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的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黄宗羲 | D.孙中山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 |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
C.明朝的朝贡贸易 |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
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
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③明朝的内阁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D.新航路开辟 |
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 |
B.历史可以任人诉说 |
C.百家争鸣的需要 |
D.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