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2)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3)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5)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15分)阅读史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活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与苏联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步伐,但两国改革策略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的改革正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请回答:
(1)图1中的人物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处理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上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指导下,确立了哪些新的经济体制(或制度)?(8分)
(2)图2和图3中的人物都主持了苏联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有哪些? (4分)
(3)从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借鉴哪些经验和教训?(3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面派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间 |
职 位 |
基本职权 |
明中叶后期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他(康熙)命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材料二 1933年,爱因斯坦倡议通过军事手段对抗希特勒的纳粹德国;……1947年他写了一封致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建议建立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政府”,管理核武器。
——摘编自安德鲁·罗宾逊《爱因斯坦相对论一百年》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康熙帝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结果怎样?
(2)材料二中,身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有着怎样的政治理想?试从康熙帝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28分
材料一 1919年5月19日早晨,第三军团督察凯末尔在黑海之滨的萨姆松登陆,开始了领导民族独立战争的历程。这一天,无论对于现代土耳其,还是对于凯末尔本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以至于多年后有人为了编写大百科全书而问起他的生日时,他将自己的生日说成5月19日。
材料二 1920年8月1日,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纺车运动以抵制英国货物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l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他(凯末尔)告诫人民:“这个国家无论如何也要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对我们来说,这是个生死存亡问题。”他警告那些反抗现代思潮的人:“你们若要顽固地带着另一个时代的旧习,就会成为社会的弃民。我们不但要维持我们固有的一切,同时更要学习如何从西方获取一个进化民族不可或缺的东西。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四甘地认为:铁路、律师与医生,他们已把印度弄得贫穷不堪。所以我们若不及时觉悟起来,我们必至于灭亡。……使印度贫穷的,是那“机器”,印度的仇敌……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因此甘地得出结论:自治是一座伟大的结构,但中心是纺纱车,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着它旋转。
材料五 1934年,大国民议会授予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姓氏,意为“土耳其之父”。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去世,土耳其陷入一片震惊和悲痛之中,政府发表讣告说:“土耳其国家失去了它的缔造者,土耳其民族失去了它非凡的领袖,人类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儿子。”
甘地品德高尚,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国父”“圣雄”(意为伟大的灵魂)。1948年1月30日,甘地遇刺不幸身亡,整个印度和世界为之震惊,印度总理尼赫鲁这样说道:“我们生命中的明灯已熄,到处一片黑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19年5月19日和l920年8月1日对凯末尔和甘地以及他们各自的国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为本民族独立事业,两人所走的道路有何不同?(8分)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凯末尔和甘地关于西方文明的认识有何区别?他们各自采取了怎样的对策?(8分)
(3)材料五反映出凯末尔和甘地各自在本国的崇高地位,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