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8月27日发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决议》阐明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这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根据自身能力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国人大环资委有责任积极落实《决议》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定和修改工作;依法监督政府实现目标;通过“中华环保世纪行”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活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外事工作。
材料二: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温家宝总理出席了领导人会议。在参与此次缔约方大会之前,中国政府即宣布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到45%,这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充分显示出中国政府对人类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
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15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维护主权国家的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然而,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面对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搀扶等现象)种种负面新闻, 人们开始怀疑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正遭遇“道德寒冬”。面对这一窘境,深圳市的做法是: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向善的因素,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率先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让那些主动去“扶”去“助”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扶得起”变成人人欲为的德行,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2011年12月20日,年近七旬的范伯伯晨练摔倒受伤,众路人接力救援令其热泪盈眶,感叹说“深圳不缺好心人”。
请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分析由“不扶”到“扶”的道德风尚的变化。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理论创新看做永葆自己生机活力的根本,而理论创新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的。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伟大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纲领和理论指南。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条基本规律。
请从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因。

材料:2011年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举行。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联系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1999年深秋到2011年深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从一飞冲天到空间交会对接的跨越。迈向空间站时代,中国将直面一系列如航天测控通信网的新要求、载人生保等技术的新突破等挑战。而航天事业的高风险,世界航天史已有众多的先驱用生命代价做出了注解。这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之路绝非坦途。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中国载人航天之路为什么“绝非坦途”?

材料:同学们从《新华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尽管江苏在这场金融海啸面前也无法独善其身,但其经济基本面仍然是好的。在江苏加工贸易密集度最高的昆山,一年倒闭的企业只有37家,远低于浙江全年注销 2.2万家、广东关闭9000多家企业的比例。在探究金融危机何以对江苏的影响较小时,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席话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九十年代,在我们外企、民企发展不足的阶段,我们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方针,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到我江苏落户,我们都欢迎。现阶段我们处在工业化转型升级时代,我们即时提出“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方针,即要求外企和民企对我都要有所“得”,这样才能实现双赢的结果。
请你根据材料,说明江苏正确处理“所有”、“所在”、“所得”之间关系的辩证法依据。( 1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